历史传说概念?
概念是指关于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的一些口耳相传的故事,通常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特定历史时期、事件或人物的看法、想象和情感。
历史传说通常包含了神话、民间故事、传统信仰等元素,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流传下来。它们可能包含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但也可能经过演绎、夸张或改编,因此不能完全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然而,历史传说对于了解民间信仰、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孔子出生的真实历史和传说故事?
关于孔子的诞生,在曲阜一带流传着很多传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颜征在成婚以后,为了继承祖庙香火,经常去尼山上祈祷。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夏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当他们象往常一样祈祷下山,在一个山洞里休息时生下了孔子。后人把这个山洞叫着“坤灵洞”,也叫“夫子洞”。经过历代不断地修缮,“夫子洞”和尼山孔庙至今仍完好无损。
安阳的历史传说有哪些?
1.林虑黄华山上定策“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即位的第十九年春天,赵雍带着相国肥义登上林虑黄华山,面对赵国北有燕国、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还有心腹大患中山的困境,武灵王忧心忡忡地意识到没有强兵卫边,迟早要亡国,谋划胡服改革……就此征求肥义的意见,肥义同意;取得相国肥义的支持后,武灵王果断地拉开了“胡服骑射”的强国之路,经过努力,赵国一度成为与秦国并驾齐驱的强国!
2.安阳“仁义巷”
在安阳北大街钟楼附近有一条“仁义巷”是明朝郭阁老祖宅所在地;明朝嘉靖年间,安阳人郭朴任吏部尚书,后入阁辅政,人称“郭阁老”;当年郭家的邻居修房占了郭家的一墙之地,郭朴的家人就把这件事写信告诉郭朴,想让他主持公道,收到书信后,郭朴心里明白,就写了一封回信让家人带回去;郭夫人拆信一看,里面是四句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郭家人看到后,主动又让出了三尺地,邻居看到后,感到很惭愧,把建好的墙拆了,又往后退了三尺,两家和好如初,就这样形成了“仁义巷”。
历史上真有梁山伯和祝英台吗?他们是一个朝代的人吗?
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历史上应该是确有其人的;其次,梁山伯与祝英台并非同一时代的人,他们的“姻缘”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2003年10月27日,在山东省微山县马坡乡马坡村,一块明代正德年间的梁祝墓碑被当地文物部门挖掘出土。
这块“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高1.84米、宽0.82米,石碑上有800多字,虽久埋于地下,但石碑上的文字仍清晰可见。根据石碑上文字记载,这块石碑是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同时碑文对梁祝故事有详细记载。
而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笔记。唐朝《宣室志》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到了宋朝,《乾道四明图经》则说:“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鄞)县(西)十里‘接待寺’之后,有庙存焉。”
明代,黄润玉在《宁波府简要志》中说:“义妇冢,县西十六里。旧志,梁山伯、祝英台二人少同学。后梁山伯为鄞令,卒,葬此,英台道过墓下,泣拜,墓裂而殒,遂同葬焉。东晋丞相谢安奏封为‘义妇冢’。”
明代《嘉靖•宁波府志》、清代《光绪•鄞县志》等都有类似记载。
如果只是戏曲人物,地方志是不可能同时这样记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