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故事,关于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一、关于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关于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如下:

1、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回国后立志报仇雪恨。他每天睡在柴草上,并在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屈辱。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2、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文公重耳曾流亡在外,后来回国成为国君。他曾经得到楚成王的帮助,承诺如果两国交战,他会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后来两军交战,晋文公真的退避了三舍。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退让、回避,避免冲突。

3、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进谏,指出“唇亡齿寒”,如果晋国灭了虢国,虞国也会跟着灭亡。但是虞公没有听从劝告,最终导致虞国被晋国灭亡。

4、夜郎自大: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夜郎国是一个小国,但是因为听信了汉使的夸大之言,认为自己很大,竟然与汉朝为敌。最终被汉朝的军队打败。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妄自尊大,盲目自满。

5、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赵国被魏国围攻,齐国派兵救援赵国,孙膑指挥齐军趁魏军疲惫不堪之际发动袭击,最终打败了魏军。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采取围攻或声东击西的策略来攻打敌人,从而解围或获胜。

春秋时期的相关知识如下:

1、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一般指前770年至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战国后期秦一统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王朝,战国时期结束。

2、春秋时期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时期的第一霸是齐桓公,葵丘会盟是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私有土地大量开垦,为增加税收,实行了税制改革。

二、历史成语故事完璧归赵

1、战国时期,赵惠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也想得到这块宝玉,便派使者带着书信来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不知赵王是否答应?”

2、赵惠文王拿不定主意:给吧,怕上当,不给吧,又怕得罪秦国。这时有个宦官对赵王说:“我向大王推荐一人,此人名叫蔺相如,他见多识广,足智多谋,我想让他去秦国,肯定能将这件事处理妥当。”于是,赵惠文王就派蔺相如为使者,出使秦国。

3、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就献上和氏璧,哪知秦王看了赞叹不已,根本没有归还的意思。蔺相如看了暗暗着急,这时,计上心来,他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上有一个小小的污点,让我指给大王看吧!”秦王听了信以为真,把和氏璧递给了他。

4、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对秦王说:“看来大王并非诚心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那就莫怪人小无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就连同这块璧一同撞在这根柱子上!”秦王怕伤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图,将要交换的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心知他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赵王在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我才敢把璧献上。”秦王无奈,只得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准备斋戒仪式。

5、蔺相如晚上则偷偷地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到了赵国。到了第五天,蔺相如不慌不忙地对秦王说:“秦国很少有讲信义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骗,就把璧送回去了。天下都知道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块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一定将璧呈上。”秦王很生气,但蔺相如说得句句在理,只能就此作罢。

6、完璧归赵,该成语一般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用在“归还原主”的表述上。感情色彩为中性。

三、史记的成语故事

《史记》中的成语故事如下:

1、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起反秦的大旗,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项羽和刘邦的军队。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他勇猛无比,善于战斗。

在一次战斗中,项羽命令士兵把做饭的锅和渡河的船只全部砸毁,表示不胜利就不回头。士兵们被项羽的决心所感染,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个成语比喻不留退路,决心一拼到底。

2、鸿门宴:

项羽和刘邦在秦朝灭亡后,成为了两个最强大的势力。项羽的实力要比刘邦强大得多,但是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请刘邦来参加他的宴会。在宴会上,项羽有机会杀死刘邦,但是他却没有动手。后来刘邦借口要上厕所趁机逃脱,最终打败了项羽。这个成语指不怀好意的宴会或阴谋。

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在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到项羽没有动手杀死刘邦,就派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趁机杀死刘邦。项庄在舞剑的过程中,几次试图刺杀刘邦,但是都被刘邦的侍卫所阻挡。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的行动并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是掩盖其真正的意图。

4、霸王别姬:

项羽在和刘邦的战斗中失败后,他带着自己的妃子虞姬逃到了一个山洞里。项羽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挽回失败了,就和虞姬告别。虞姬为了让项羽放心地去战斗,就自杀了。项羽非常伤心,抱着虞姬的尸体痛哭流涕。这个成语形容英雄末路,悲哀无奈。

5、四面楚歌:

项羽在垓下被刘邦军队包围,士兵们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羽听到后非常伤心,认为自己的失败已经无可挽回而且不可避免了。这个成语比喻四面环敌,孤立无援。后来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身亡,结束了自己英勇的一生。

读《史记》的好处:

1、了解历史背景:《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它提供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详细记载,通过阅读《史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源头。

2、汲取智慧和启示: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这些人物和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启示。

例如,《史记》中的一些著名故事,如田单复国、陈平贫贱交等,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如生动的细节描写、形象的语言表达、巧妙的故事结构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欣赏。

通过阅读《史记》,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学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关于秦穆公的成语故事

关于秦穆公的成语故事有:秦晋之好、亡羊补牢、悬梁刺股等。

1、秦晋之好:这个成语来源于秦穆公与晋文公之间的友好关系。秦穆公在位期间,晋国发生内乱,晋文公逃亡到秦国,秦穆公对他十分器重,并帮助他顺利复位。后来,晋文公对秦穆公表达了感激之情,并决定与秦国建立友好关系,以便在未来的政治斗争中相互支持。

2、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出自秦穆公的一个故事。据说,秦穆公有一匹心爱的马跑丢了,手下人报告说马已经死了,秦穆公说:吾闻之,良马死宜埋之。于是便把死马埋了。后来,秦穆公的马再次丢失,手下人报告说马已经丢了三个月了。

秦穆公说:吾闻之,良马死宜埋之,骨何为焉?手下人回答说,良马死了三个月了,现在找不到了,所以才没有给您挖回来。秦穆公听了之后,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马的丢失。

3、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来源于秦穆公求贤若渴的故事。据说,秦穆公为了求得人才,采取了各种方法寻找人才。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个叫西河的隐士很有才能,便亲自去拜访他。

但是西河却不愿意出来做官,秦穆公便在他家门口悬挂一条绳子,上面悬挂着一把利剑,以此来威胁他。西河无奈之下只好出来做官。

成语的典范:

1、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通常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含义,同时具有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表现力。比如画龙点睛,意思是画龙时加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突出文章或讲话的实质,使内容更为生动有力。

2、富有哲理,启人心智: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能够启迪人心智。比如水滴石穿,意思是用持久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3、历史典故,传承文化: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和文化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比如胸有成竹,意思是心中有谋划、有把握,比喻做事有计划、有信心。这个成语来源于北宋文豪苏轼的一则故事,他为了画竹子,反复琢磨,最终达到了胸有成竹的境界。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