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小故事(唐朝历史小故事(简短))

一、著名的唐朝或宋朝历史小故事(100字左右)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二、唐代历史故事(短小)

【历史小故事】唐代才子登龙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唐太宗看着那些来考试的书生们络绎不绝,曾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给了无数书生踏入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可是,唐代科举制度只是初步发展,还很不完善,甚至没有封卷头的规定。参加科考的考生们一定要得到当权者的推荐,否则便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读书人若要从政,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权贵们的荐举和提拔,而且推荐人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考成绩。

于是举子们与时俱进,为了找到最好的推荐人,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带到京师,呈给当时在政治或文学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这叫做“行卷”。一旦受青睐,就是好的开始,举子们的科考便成功了一半。

也有人不屑于此。写下千古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本是将门之后,文武全才。他很自信,不肯依靠家中背景和走高官门路的途径为官,想要完全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而位列公卿。他没有想到这是条死路,走到底也只是在死胡同里打转。当他想明白时,周围的人早已发达,他这才悔悟错过了时机。他穷困潦倒几十年,直至年过半百,等到好友颜真卿当上宰相,靠颜相的举荐,才混了个小官。金子总能发光,后来他在安史之乱中一层所长,做了节度使。

在唐代才子的登科故事里,最有意思的恐怕是王维的中状元。我们都知道,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苏东坡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他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和多种乐器,并不是广为人知。他的音乐才能直接促成他找到了最好的推荐人。

当时,尽管王维已是名满京华,可要达到做官这一步,就必须去应考。在准备应考的时候,王维对于这种神秘森严的科考也是心中惴惴,大有前途未卜之感。

恰恰这时王维听说有位诗人张九皋也是小有名气,是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的弟弟。据说张九皋已经走通了当朝权势煊赫的太平公主的后门,而公主已答应让他榜中头名。这对王维而言,是个坏消息,因为他也很想得第一。

王维有一个好朋友,是皇帝的弟弟岐王李范。当李范得知王维的苦恼后,对他深表同情。李范说:“太平公主的势力很大,我们如果硬争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要从长计议,再想想办法。”李范在屋内踱来踱去了好一阵子,忽然高兴地说:“有了!公主很喜欢音乐,你好好地弹熟几首琵琶曲,我带你会见公主。”

5天之后,李范让王维打扮成伶人的模样,夹杂在伶人的队伍之中去见公主了。公主的府第正在宴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王维与众乐伎翩翩起舞。王维眉清目秀、儒雅风流,超凡脱俗,又处在乐伎中显著的位置上,很快就引起了公主的注目。公主问李范:“他是什么人?”李范回答说:“知音人。”公主听到这一回答,未免觉得蹊跷,于是接着问:“既为知音人,所知何音?”李范说:“妙解琵琶。”公主令王维奏上一曲。王维弹奏了一首自己创作的名为《郁轮袍》的新曲。一曲终了,满座皆惊,大家都十分赞赏他的演奏,同时也都很喜欢这支别有新意的曲子,公主尤为感到高兴,颇有“知音”之感。

李范看事情进展顺利,立即抓住机会向公主进言:“王维不仅精通音乐,诗文尤其出众。”此时,王维立即将自己预先写好的十首诗呈送公主一阅。公主边看边称赞说:“这些诗我过去也都见过,只以为是古代贤人的佳作,没想到出自少年的手笔,王维真是不可多得的良才。”李范又乘机进言:“王维心气颇高,此次科考他誓得榜首。”公主当然明白话中的含义,她笑了一笑,对身边的王维说:“放心去吧!像你这样的人才不会不居榜首的。”

这一年,金秋放榜,王维果然高中第一名。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核实,很多学者认为是后人杜撰的。能确定的是,王维和岐王关系确实不错,新旧两唐书上都有记载。王维的诗文是公认的,两唐书上提到当时某人有文采,多写到和他有唱和。可见当时的文人颇以能和王维唱和为荣。即使靠学识,状元也该属于他。当然这个故事,也从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唐代才子的登龙术。

唐代是产才子的时代,才子如恒河沙数,在唐代做才子不容易,从做才子到做官亦非易事。才子们必须取得权贵们的推荐,就像现在出国读博士需要有导师的推荐信一样,越是有名气的老师的推荐信就越有效。没有权贵们的荐举和提拔,就没有才子们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唐代的才子们并非书呆子,他们为取得最好的推荐,早已练就了十八般技艺,堪称全才。

三、唐朝历史小故事(简短)

唐朝(618年—907年[1]),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2]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发动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3]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4]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5][6][7][8]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9]

四、唐朝的历史小故事

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之后,李世民跪见父亲,将事情经过上奏.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八月...癸亥,诏传位于太子.太子固辞,不许.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赦天下;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免租调二年,自馀给复一年.),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贞观之治

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他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旧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练.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