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历史故事?小七孔桥的历史故事简短 2024-08-31 06:58:24 0 0 一、小七孔桥的历史故事简短小七孔桥的历史故事简短小七孔桥位于中国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是中国一座著名的古代桥梁。这座桥梁由七个小孔构成,形状如人字,故又名“人字桥”。小七孔桥是一座传统的拱桥,桥体由砖石砌筑而成,桥面宽5.5米,桥洞宽3.5米,桥墩高2.7米。据传,小七孔桥始建于公元976年,在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是当时徐州附近最大的桥梁之一。小七孔桥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桥梁,它古老而又神秘。传说,明朝万历三年,江苏徐州崇宁秀才张景翼游历江南,经过小七孔桥时,惊为天人,赞叹不已。他说:“此桥之大,非人力所能筑,唯是天神之手也。”他的话受到了当地人的赞扬,便把桥名改为“小七孔桥”。小七孔桥以其古老的历史和神秘的传说而闻名于世。不仅如此,小七孔桥也被认为是徐州文化的象征。它被视为徐州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其历史性和文化性十分明显。小七孔桥也是徐州抗战的纪念地。1937年,红军在这里战斗,红军将领周恩来曾亲自指挥这场战斗,他的铁骑也在此处而立,被用来纪念徐州抗战的英勇战士。小七孔桥一直是徐州文化的精神象征,它不仅因其古老的历史和神秘的传说而闻名于世,也因其象征着徐州文化及其抗战精神而受到普遍尊重。小七孔桥以它的传统,古老,神秘,象征性而著称,是徐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苏轼和徐州有什么故事1、苏轼主政徐州的那两年,正是徐州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在1077年秋,黄河决口,水困徐州。“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苏轼挺身而出,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决心,积极组织军民筑堤抢险,他本人也亲荷畚锸,布衣草屦,“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与民众一道抢救城池。2、抗洪胜利,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苏东坡又提出“筑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张,继续带领民众筑堤“七百九十丈”。苏轼仍旧身体力行,“我当畚铲先黥髡,付君万指伐顽石,千锤雷动苍山根”。这些用顽石修筑的长堤,终于和苏轼的名字一样,历千年而不朽。3、苏东坡还在城东要冲处筑一座十丈高楼,取名“黄楼”。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黄色为土,土当克水,“黄楼”就成了徐州人民抵御洪水的力量和象征。在落成典礼这天,苏轼在楼上摆酒设宴,全城万人空巷前来庆贺。苏轼高兴地作了《九日黄楼作》这首诗。4、1078年春天,徐州遭遇特大旱灾。苏轼悯民悲苦,决意去石潭为民祈雨。苏轼依当时惯例特撰了一首《徐州祈雨青词》。苏轼亲自点燃香烛,跪拜龙王,并大声朗读亲笔所写的祈雨文章。他祈求“天神”降雨,盼望大麦、小麦能够得到丰收,让徐州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5、徐州的冬季大雪过后,往往柴薪奇缺,为徐州居民冬季的烧柴困难,苏轼反复考察、勘探,根据徐州地理环境和掌握的线索,派人四处找石炭,终于在白土镇孤山勘探到了石炭,为此徐州百姓欣喜不已,解决了民众的冬季燃料问题,民众无忧,苏东坡亦高兴的写下《石炭并引》,以记录这一史实。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三、徐州权谨牌坊的故事徐州户部山的璀璨瑰宝:权谨牌坊的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户部山的权谨牌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徐州独一无二的皇家钦赐建筑,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誉。这座雄伟的牌坊,起源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见证了徐州北街的统一与历史的沧桑。历经洪水的洗礼与战火的洗礼,它在1990年被政府精心修复,重归历史的舞台,屹立在户部山东坡,静默诉说着权谨的孝行与功绩。权谨,临沂孝子的化身权谨,这位元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出生的临沂才子,三岁时随家人迁徙至徐州,扎根在县署街的深厚土壤。在他父亲权衡病逝后,年仅11岁的权谨秉承家风,遵从母亲的慈训,以孝闻名。41岁踏入仕途,他以清廉为本,行善济贫,深受百姓敬仰,朝野间流传着“十余年为官,敬亲抚孤,孝心如一”的佳话。孝行感天动地的见证权谨的孝心在母亲病重时达到了顶峰。55岁时,母亲染疾,权谨日夜侍奉汤药,甚至祈求以身代母。母病奇迹般康复,而当母亲第二次病逝,权谨三天滴水未进,几度昏厥。他遵循家规,亲手在祖陵旁搭茅庐,三年守护,感人至深。这一孝行不仅感动了徐州百姓,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父老乡亲联名上书,请求旌表权谨。牌坊的荣耀与赐封明代永乐二十二年,权谨的孝行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他被赐封为“孝子”,并被委以重任,辅导太子。宣德二年,权谨的孝行被皇帝亲自嘉奖,权谨牌坊应运而生,成为“忠孝堂”的象征,免除当地百姓徭役,这是对权谨孝行的最高赞誉。权谨的名声不仅限于徐州,他作为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的辉煌,使他成为《明史》中孝义的典范,其生平事迹被编入《权谨传》,永载史册。1442年,这位孝行与才华并重的君子,以77岁的高龄离世,葬于祖陵,享受与祭孔同等的春秋两祭,高谷进士的《权学士墓表》更是为他的一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权谨牌坊,这座承载着徐州人民对孝道敬仰的丰碑,至今仍静静矗立,成为我们探寻古代孝义精神的永恒之地。四、求有关徐州的传说故事!!1、徐州的“王气”据传,明初朱元璋北伐路过徐州,军师刘伯温看到徐州有王气,仔细一看,云龙山有举首成龙之态,凤凰山有俯饮黄河之姿,日后要出皇帝和娘娘。为永保大明江山永固,就在凤凰山余脉奎山上建塔,以压凤灵,是为奎山塔;又在云龙山上凿泉,以击龙脑,就是饮鹤泉。这样一来,徐州的王气被他破了,徐州就再也出不了皇帝了。到现在徐州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刘伯温,大坏蛋,天下风水他破断!”2、徐州云龙山名字因刘邦曾藏于此山。公元前206年,刘邦在丰泽斩白蛇,举义旗,宣布抗秦起义。但当时不过20余人,势单力薄,便南下徐州,来到云龙山。为安全计,刘邦每天换一个地方。可吕雉每次从沛县来,都能很快就找到他。刘邦问其故,吕雉说,山上某个地方的上空,总有一片祥云,形状如龙,我就直奔过去,果然你就在那里。因刘邦后来当了汉朝的开国皇帝,皇帝是“龙”,他藏过身的山,也就称为云龙山了。3、徐州显红岛相传宋朝的时候,苏轼任徐州知州,上任以后兢兢业业,以民为本。一年暴雨倾盆,黄河发了疯,大水淹了徐州城,许多百姓被困在自家屋顶,跪求龙王爷别再下了。苏轼带领抗洪人马,冒雨奔走于城墙堤坝之上,封堵决口,营救百姓。这时龙王爷显了灵,在半空中威吓到:苏东坡,你要想让这云住雨收,洪水退去,倒也了不难。我要一人,你把他给我,我便收了这水,否则我让这徐州城化为泽国,百姓尽入鱼鳖之腹,我要苏小妹。苏东坡闻听这话震惊不以,苏小妹就是苏东坡的妹妹,兄妹之情如何能够割舍,可这满城的百姓哀嚎求救,该怎么办?这时苏小妹站了出来,说:如能救这满城百姓,我一人之命又何足道也。说罢,纵身跳入洪流。这龙王也讲信诺,果然云住雨收,洪水慢慢退去,一直退到现在显红岛的位置,消失无踪,地面上只留下了苏小妹的一只红色绣花鞋。全城百姓得救了,为了纪念苏小妹,命名此岛为“显红”。4、徐州皇姑墓关于土龙山汉墓群的封土堆,当地村民传说这里是“皇姑墓”。相传东汉末年,徐州太守陶谦想讨好曹操,邀请路过徐州的曹操父亲曹嵩进城招待,但送走时,陶谦派出的将官半路见财起意,把曹嵩杀了。曹操得知父亲被杀的消息大怒,归罪于陶谦,发兵围攻徐州要屠城。陶谦非常害怕,连夜派人突围到刘备那里求救,刘备当即带领士兵来徐州救援。刘备有个胞妹,人称皇姑,身体瘦弱,一路行军劳苦得了大病。走到贾汪时,就气息奄奄,病在垂危。刘皇叔无奈只得把妹妹留在当地调养,自己领兵赶路来徐州救援。曹操退兵后,刘备回到贾汪看望妹妹,但皇姑很快就驾鹤仙游了。陶谦和徐州人万分感激刘皇叔的救命大恩,就给皇姑建立了一座大坟墓,后人称为“皇姑墓”。5、徐州悬水村当年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光临徐州,登凤冠山,观吕梁洪。传说孔子刚到山顶,暴雨倾盆而降,洪水汇集而来,在山村内形成急流,眼看就要把村庄吞没。这时,奇迹发生了:洪水上涨时,村庄也跟着上浮,悬在水上,安然无事。孔子叹曰:“怪哉,怪哉!”从此这个村庄便更名为悬水村,沿用至今。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