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让的历史故事_关于让的历史故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泪满襟相关的历史典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自唐朝杜甫的诗《蜀相》,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诸葛亮一生始终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志望,所以他曾经六出祁山,以图统一天下。然而,事情不幸的是,当他在后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最后一次出师,占据五功县的五丈原,和司马懿相拒于渭水时,竟然病逝军中。“哲人云亡”,“将是遽陨”,成为遗恨千古令人“痛心酸鼻”的莫大憾事! “未捷”,是指可望奏凯而尚未奏凯,“身先死”,是说竟把“兴汉讨贼”的艰难事业,丢在身后。

于了哪几个求贤若渴,敬重人才的历史典故?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推行科举考试后讲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 ★历史典故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是唐太宗用人观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唐太宗是位求贤若渴的君王,早在做秦王之时,对于人才选拔和任用就非常重视和关心,这就使得文武大臣都非常地拥戴秦王。李世民在即位后,更加重视人才的作用,特别是在重开科举制后,当李世民看到天下的才子都为自己效力的时候,更是高兴、感慨:“进士,隋大业时所置也,然彰于武德,甲于贞观。盖问皇帝修文偃武,天赞神授,尝私幸端门,见新进辍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唉’”。 ★榜上有名 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近代(指南北朝以来)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原因就是大臣们不读书,“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力纠重武轻文的弊风,提倡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当时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学校教学。在他支持下,增筑校舍1200间,增加生员至3260人。以后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都派遣子弟到长安的国子学学习。“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国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长安成了国内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基地。 唐太宗非常重视科举考试,希望在考试中提拔人才。他在进士科的基础上,增开了常举的其他科目以及为了选拔应用人才的制举,从而完善了科举制度。除此之外,唐太宗还把门荫制度、杂色入流纳入到 科举制度的轨道中去,使一般的平民也能够通过读书来取得参政权,进一步的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而统治者也正是利用科举制度笼络了天下的读书人。 ★余音绕梁 对唐太宗来说,实行科举制度的好处远不止得到人才那么简单。唐太宗完善科举制,把门荫制度以及杂色入流纳入科举轨道等等一系列的做法和措施,促进了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既培养了统治者所需要的治国安邦的贤臣,也培养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经济文化人才。同时也打破了门阀大族垄断做官的局面,最大限度地从下层中破格提拔了政治精英分子,扩大了封建政权的阶级基础。

孔融让梨的故事50字?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出师未捷身先死赞颂的诸葛亮,与他相关的两个历史典故?

1.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2.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形容听取他人意见的历史故事,成语?

从谏如流: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从善如流: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

纳谏如流:形容非常乐意听取别人意见。

周听不蔽:广泛听取意见就不会被蒙蔽。

虚已受人: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意见。

谏鼓谤木:相传尧曾在庭中设鼓,让百姓击鼓进谏。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