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历史成语典故?
1.蓬莱三岛:相传,唐代玄宗爱妃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后,一缕芳魂即游到此处,岛上金童玉女,仙子神姑,将她迎宫玉妃太真院。
玄宗得知杨贵妃的行踪后,很快一命归天,魂魄来到这“蓬莱三岛”。同贵妃相见如故。从此,两人又在此过上恩爱的夫妻生活,终于实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愿望。
2、梦笔生花:北海散花坞左侧,有一孤立石峰,形同笔尖朝上的毛笔,峰顶巧生奇松如花,故名梦笔生花。李白趁着酒兴,奋笔疾书。长老及小和尚们分别站两旁,目睹那遒劲的大字,赞叹不已。
李白写毕,还有三分酒意,便将毛笔顺手一掷,那手笔翻翻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这才告辞长老而去。
长老送走李白,回过头来,不禁大吃一惊,刚才李白掷下的毛笔已化成一座笔峰,笔尖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
黄山每个景点的典故?
【天女绣花】
从前,在黄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位善良的老爷爷和他的孙女。爷爷以挖草药、采香菇和摘云雾茶为生,孙女儿在家烧饭、绣花。爷爷给孙女取了个吉祥的名字,叫天女。
一天,爷爷到龙潭边采药,突然遇见一条凶恶的黑龙,幸亏得一个名叫大牛的小伙子的搭救,才得以脱险。大牛决心斩除这条恶龙,为民除害。
老爷爷和天女都支持他,邀请全村人不分昼夜赶制武器。他们用99斤钢铁打成一把宝刀,用99根木材炼成一块神火炭,天女也用丝绢搓了一条9丈9尺长的软索。
大牛来到了黑龙潭边,搬起一块大石头砸向潭中,立即水花四溅,黑龙从水中翻滚升起,尾巴一卷,顿时天昏地暗,挟着一阵狂风朝大牛扑来。大牛毫不示弱,点亮神火炭,抡起宝刀,迎上前去,与黑龙格斗起来。
从潭中打到山上,又从山顶打到平地,斗了三天三夜99个回合,黑龙终于败了。大牛挥起宝刀,斩下龙头,他自己也累倒在山岗上。
大牛一倒地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少年,渐渐化成卧龙峰。而被他斩下的龙头,便是光明顶下路旁的那块龙头石。
老爷爷常常拄着拐杖站在高崖上盼着大牛醒来,天女则天天坐在高高的西峰上等着大牛回来,她手捻丝线不停地绣着,要绣一条最美的腰带送给大牛。
天长地久,她也变成了一块仙石。据说西海的晚霞,便是天女绣出的丝绢。
有关黄山的人物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描写黄山的诗词
望黄山诸峰
唐 释岛云
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因公檄按游黄山
宋 吴黯
倏忽云烟化杳冥,峰峦随水入丹青。
地连药鼎汤泉沸,山带龙须草树腥。
半壁绛霞幽洞邃,一川寒雹古湫灵。
霓旌去后无消息,犹有仙韶动俗听。
游黄山留题
宋 张冠卿
黄山山名由来:黄山古称黟山,相传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来此炼丹,并最终得到升天,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依此传说,唐明皇赦改黟山为黄山。
猴子观海的传说:猴子观海也叫猴子望太平,猴子为何要望太平呢?这里面有个故事:原太平县城,叫仙源村,村中有一户叫赵德隆的书香人家。女儿名叫掌珠,生得聪明美丽。离仙源村不远的黄山北海深处有一个洞里,有个灵猴,在山中修炼了三千六百年,会三十六变。一天,灵猴见到掌珠生得俊俏,顿生爱慕之心。灵猴就变成一个白面书生,自称是黄山寨主孙广文的公子孙俊武,于傍晚来到赵家门前,以天色已晚为由,要求借宿一夜。赵家老夫妇见他长得俊秀,衣着华贵,斯文有礼,便信以为真,高兴地留他住宿,并设宴招待。酒饮三杯后,孙公子便向老夫妇陈述掌珠的爱慕之情,央求纳为婿,发誓侍奉二老颐养天年。老夫妇一听这甜言蜜语,心中非常喜悦。经与女儿商量,掌珠对才貌双全的孙公子也早八分欢喜。次日一早,老夫妇回了孙公子的话。孙公子听了欢喜若狂,差点露了原形。灵猴回洞,思念掌珠心切,急忙把大小猴子都变成人,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去仙源赵家迎亲。掌 珠被抬到洞府,只见陈设富丽,宾客满座。夜深宴席散,孙公子被宾客拥入了洞房。一觉醒来,掌珠发现孙公子长了一身绒毛,大吃一惊。原来,孙公子酒醉,现出了猴子原形。掌珠非常恼恨,乘灵猴烂醉熟睡之机,向外逃走,直奔家中。灵猴酒醒后,知道自己露出了原形,惊逃了掌珠,便喝令众猴出洞寻找,追到山下芙蓉岭,也不见新娘的影子。灵猴自从失去了掌珠,朝思暮想,但又没有妙法可想,只得每天攀上洞后的悬岩,坐在石上,朝着东北方向的太平县仙源村呆呆地望着。年深月久,便变成了黄山如今这一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