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的历史故事(大米的历史故事简短) 2024-10-01 10:43:15 0 0 汉字米的由来和故事?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家人。米,不管大米、小米,自古就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与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人们有时会说“无奸不商”,说商人的本性唯利是图,坑害消费者,如同说天下老鸦一样黑。但这其实是个误解,这个误解就与米有关。《说文解字》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像米粒琐屑杂错之形。其实我们应该将甲骨文字形竖起来看,一竖就是禾穗(谷穗),整个字形是谷穗上长满米粒之形。有人根据篆文解释说,小篆中的十其实是甲字(甲骨文,象种子甲壳裂开之形),也就是稃(fū)。稃裂开后,会露出米仁,就是那四点了。但甲骨文早于小篆,还是依甲骨文字形说解较好。 大米和小米我们都比较熟悉,我们重点来说说黍米。《说文解字》:黍,禾黍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熟,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黍甲骨文,就是是黍的象形,水形为酒。黍是古代重要的主食,又称之为糜(méi)子,脱壳之后,就是黄米。大小介于大米、小米之间,黍在黄土高原上十分常见,用黍米做的饭又称黄米饭。 黍在经典中很常见: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三国时的谢承著有《后汉书》,书中说:范式和张劭同在太学游学,成了情投意合的好朋友。分别之际,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为再去拜访你的双亲和儿女。两人约定秋季相见。到了约定的日期九月十五日,张劭一大早就“杀鸡作黍”,他的双亲说,那范式的家离我们这里有几千里,哪里会就来呢。张劭却说,范式是一个讲诚信的人,一定会按时赶来。话音未落,范式就到了。这就是范张鸡黍的故事。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也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句子,表现了农人的热情好客。 我们知道米还是一个长度单位,米是英语metre的音译。在现代科学里,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内行进的距离。其实用米粒测定长度,中国古代还真有这种事情,这种米粒就是上文提到的黍米粒。 这种黍称之为秬黍,又称黑黍,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为标准。黑黍质地糯软,用来酿酒。质地较硬的从称之为穄(jì),也即稷,用来做饭。我们常说江山社稷,社稷指国家,这稷是被当做谷神来对待的。我们知道商的始祖就名后稷。用黍米度量长度的方法称之为累黍法,具体的计量方法是: 一黍为1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 无独有偶,在古代英国三粒大麦粒的长度曾被作为一英寸的标准。既然黍米与长度单位有关,那是不是与重量单位也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 先说重量单位,古人以一百粒黍重为一铢,六铢为一锱,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量为一斤。 再说容量单位,千二百黍实其龠(yuè),合(hé)龠为合(gě),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注意龠和合(gě)之间是二进位关系) 黍米还与音阶有密切关系。我国古代音乐的定音方法是十二律吕,其中的标准音是黄钟,把黍米横排九十粒(即九寸)作为竹管长度,孔径三分。根据“三分损益法”,可确定其他律吕的具体音高。 看起来,米即是对metre音译,也是意译。黍米与度量衡关系是那样密切。一粒小小的黍米,传递出古人的智慧,不是吗?《说文解字》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像米粒琐屑杂错之形。其实我们应该将甲骨文字形竖起来看,一竖就是禾穗(谷穗),整个字形是谷穗上长满米粒之形。有人根据篆文解释说,小篆中的十其实是甲字(甲骨文,象种子甲壳裂开之形),也就是稃(fū)。稃裂开后,会露出米仁,就是那四点了。但甲骨文早于小篆,还是依甲骨文字形说解较好。 大米和小米我们都比较熟悉,我们重点来说说黍米。《说文解字》:黍,禾黍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熟,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黍甲骨文,就是是黍的象形,水形为酒。黍是古代重要的主食,又称之为糜(méi)子,脱壳之后,就是黄米。大小介于大米、小米之间,黍在黄土高原上十分常见,用黍米做的饭又称黄米饭。 黍在经典中很常见: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三国时的谢承著有《后汉书》,书中说:范式和张劭同在太学游学,成了情投意合的好朋友。分别之际,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为再去拜访你的双亲和儿女。两人约定秋季相见。到了约定的日期九月十五日,张劭一大早就“杀鸡作黍”,他的双亲说,那范式的家离我们这里有几千里,哪里会就来呢。张劭却说,范式是一个讲诚信的人,一定会按时赶来。话音未落,范式就到了。这就是范张鸡黍的故事。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也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句子,表现了农人的热情好客。 我们知道米还是一个长度单位,米是英语metre的音译。在现代科学里,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内行进的距离。其实用米粒测定长度,中国古代还真有这种事情,这种米粒就是上文提到的黍米粒。 这种黍称之为秬黍,又称黑黍,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为标准。黑黍质地糯软,用来酿酒。质地较硬的从称之为穄(jì),也即稷,用来做饭。我们常说江山社稷,社稷指国家,这稷是被当做谷神来对待的。我们知道商的始祖就名后稷。用黍米度量长度的方法称之为累黍法,具体的计量方法是: 一黍为1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 无独有偶,在古代英国三粒大麦粒的长度曾被作为一英寸的标准。既然黍米与长度单位有关,那是不是与重量单位也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 先说重量单位,古人以一百粒黍重为一铢,六铢为一锱,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量为一斤。 再说容量单位,千二百黍实其龠(yuè),合(hé)龠为合(gě),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注意龠和合(gě)之间是二进位关系) 黍米还与音阶有密切关系。我国古代音乐的定音方法是十二律吕,其中的标准音是黄钟,把黍米横排九十粒(即九寸)作为竹管长度,孔径三分。根据“三分损益法”,可确定其他律吕的具体音高。 看起来,米即是对metre音译,也是意译。黍米与度量衡关系是那样密切。一粒小小的黍米,传递出古人的智慧,不是吗? 国王送米的故事? 国王赏不起大米的数学故事:有一个国王,在一次出游时,看中一位良家美女,可是这位美女已经有了意中人,而且还是青梅竹马定终身!但是又不想当年拒绝国王的求婚!伤国王的情! 于是美女向国王说,您国王娶我可以,但是在娶我之前答应我一个条件,完成了就可以娶我!否则就不能娶我! 国王说同意!你的条件是什么? 美女说,第一天给我一粒米,第二天给我二粒米,第三天给我四粒米!……一直给满三十天!就来娶我!结果可想而知! 五常大米来历典故? 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政府指派1000户亲族旗人到五常拉林地区屯垦戍边。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将军富俊征集部分朝鲜人在五常一带引河水种稻,所收获稻子用石碾碾制成大米,封为贡米,专送京城,供皇室享用。 咸丰四年(1854年),清政府在当地设立了“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以“三纲五常”中“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名,称此地为五常,后又派旗官协领五常,设衙建堡,1909年设五常府,故五常大米素有“千年水稻,百年贡米”之誉。 孔子与白米饭的故事是咋回事?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 现今的人们拥有高学历高知识,却往往过度仰赖高知识,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上成长。 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 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况我们呢? 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 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 你想,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会有多少误解? 颜回偷吃米的故事典故原文?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原文:《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