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历史故事-螳螂捕蝉历史故事简介

螳螂捕蝉的故事?

                            螳螂捕

     “螳螂捕蝉”出自汉 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他已下了决心,对臣子们说:“谁如果劝阻我,我就把谁杀了!”吴王身边有一个伺候他的少年,想劝吴王不要出兵,可是不敢直说。他就天天朝晨起来,拿着弹弓和泥丸,在花圃里走来走往,想让吴王看见,好趁此劝劝吴王。

        直到第三天早上,吴王起来偶然向窗外一看,看见那少年在花圃里走来走往,就唤他说:“孩子,你大朝晨在花圃里干甚么呢?你看,你的衣服都叫露珠给打湿了。”那少年把手里的弹弓扬了一扬,说:“大王,别出声。您看树上有一只知了,正在高欢快兴地喝露珠呢!他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躲在他的身背后哪。”吴王听了感觉可笑,说:“螳螂捉知了,这有甚么希奇呢!你真是个孩子!”那少年仿照照旧很有乐趣地说:“您看,那螳螂暗暗地绕过树枝,正要扑上往,没想到有一只黄雀正躲在他的身背后哪。”吴王在窗子里可甚么也没看见,就问:“那黄雀又如何呢?”那少年把泥丸搭在弹弓上,说:“黄雀伸长了脖子,正要往啄螳螂,没想到我已对准了他的小脑壳了。这三个家伙都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掉臂背后的祸害。”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想了好一会儿才说:“你说得对。”因而,他就撤销了攻打楚国的动机。

         “螳螂捕蝉”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凡是和“黄雀在后”连在一路用。比方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掉臂背后的祸害。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哪个典故?

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

典故出自,

《庄子.山木篇》:“庄周游乎雕陵(栗园名)之樊(篱),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据《庄子集释》注,运,员也。员通圆,故运寸指眼圆一寸。也可释“运”为转动,义同。),感(触)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大)不逝(往,飞去),目大不睹?’蹇(通褰,音qian揭起)裳躩(音jué,疾)步,执弹而留(伺候)之。睹一蟬,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执木叶以自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真指性命,与上身、形义同)。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事物之间,既然相互为利,也必然相互为累忧),二类相召也(一物对于另一物有欲望,此另一物对于第一物说即有招引招致的作用;一物欲侵犯另一物,也难免别一物对自身的侵犯:这就是二物相召的大意。)!’捐弹而反走,虞人(掌管栗园的虞侯)逐而谇(诘问)之(疑为盗栗,故逐而问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寓言故事?

春秋时,有一天吴王想发兵去攻打邻国,文武大臣们都来劝阻,吴王不但听不进去,反而发火了。他手按着宝剑,生气地说:“如果有谁敢再来劝阻,我就把他处死。”这么一来,就没有人敢再说话了。

吴王身边的人中有个聪明的孩子。这孩子想:一打仗,两国的老百姓都得遭殃。想个什么办法劝吴王呢?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于是,这个孩子每天清晨都手拿弹弓,揣着圆石子,早早地来到皇宫的花园里。他站在一棵大树底下,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向树上望着,两手扯着弹弓,好像要打什么似的,一动也不动,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也不在意。他一连站了三天。

再说吴王因为大臣们反对他,心中十分不高兴。这天早上,吴王来到后花园散心,看到这个孩子的举动,觉得非常奇怪,就问:“喂,小孩儿,你站在那儿干什么?”

孩子听到吴王叫他,赶忙走过来行礼。他指着大树说:“大王,那棵大树上有一只蝉,它爬得高高的,正在无忧无虑地唱歌呢!可是它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在它的背后,弯着身子,慢慢地靠近它,抬起像大刀一样的爪子,正准备把它抓住呢!"

吴王漫不经心地说:“是这样吗?”

孩子说:“当然啦!还不止这些呢!在螳螂的身后边,还有一只黄雀,它伸长了脖子,正要扑上去把螳螂吃掉呢!”

孩子讲得绘声绘色,吴王被吸引住了,用心地听孩子说下去。

孩子接着说:“黄雀只看到了眼前的螳螂,它又怎能知道,我已经在大树下站了半天,要用弹弓把它打下来呢!它们三个都只看到眼前的好处,就想马上得到,丝毫没想到身后的危险。其实,它们都是处在危险中啊!我听说大王想发兵攻打邻国,如果在我们攻打邻国的时候,别的国家也趁机来攻打我们,那我们国家不是也像螳螂和黄雀一样,处在危险中了吗?”

吴王听完孩子的话,俯下身去拉住他的手,连连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我不再发兵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哪个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刘向的《说苑·正谏》。

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胆敢劝告出兵的人,我将他处死!”这时,有一个少年,知道自己地位低下,劝告必定没有效果,只会被处死。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用露水湿透他的衣,这样许多天。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少年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放声鸣叫,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出自刘向的《说苑·正谏》。

2、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胆敢劝告出兵的人,我将他处死!”这时,有一个少年,知道自己地位低下,劝告必定没有效果,只会被处死。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用露水湿透他的衣,这样许多天。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少年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放声鸣叫,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出自刘向的《说苑·正谏》。

2、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胆敢劝告出兵的人,我将他处死!”这时,有一个少年,知道自己地位低下,劝告必定没有效果,只会被处死。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用露水湿透他的衣,这样许多天。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少年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放声鸣叫,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这就是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用整个故事概括成什么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整个故事概括成成语: 前车之鉴。成语:前车之鉴, [qián chē zhī jiàn], 【解释】: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