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故事-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完璧归赵完整的故事?

完璧归赵的故事是说蔺相如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胆量,将完美无瑕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的故事。该词语后用来比喻把原物毫无损伤完好的送还主人。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国听说赵国国君得到了无价之宝“和氏璧”后,便派人去告知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和赵王交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消息后寝食难安,认为秦王只是想要自己手里的宝贝和氏璧,并不是真正想要换璧。于是召集大臣商讨解决办法,结果并没有得到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此时,有人举荐蔺相如,说此人足智多谋,也许可以解决赵王面临的难题。于是赵王赶紧派人去请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后,思虑后告知秦王:目前秦王要求换璧,如果赵王不答应那便是赵国理亏,如果答应秦王换璧,而秦王却不如约给城,那这事便是秦国理亏。说是自己愿意带着和氏璧去到秦国完成这一交易,并向赵王保证,如果秦王不给城便绝不会交出和氏璧。

蔺相如来到秦国后,秦王便召见了他,蔺相如也恭恭敬敬地将璧双手奉上,而秦王一见和氏璧便爱不释手,却绝口不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见此情景便知秦王无意将城池交给赵国,蔺相如知道,贸然问秦王要回璧是不可能的,于是故意告诉秦王,说是和氏璧上有瑕疵,以此引起秦王的好奇,便将璧交到蔺相如手中。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便快速找到柱子站定,对着秦王大声说道:“我看您无意将城池交付给赵国。现在和氏璧在我手中,若您想要强逼我,我的脑袋便和这璧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秦王看着怒发冲冠的蔺相如知道不可强逼于他,否则不光得不到和氏璧,自己的赵国的大战也将一触即发,而此时自己并没有这么多精力去对付赵国。

于是秦王答应蔺相如,找个合适的时间在所有人的见证下,一手交城一手拿璧。但是蔺相如左思右想,觉得和氏璧和自己一起待在秦国着实不安全,便派手下人乔装打扮连夜将璧送回了赵国。

到了交易日,蔺相如便和秦王说道:大王若有意换城,便可先将城池交于赵国,赵国便会立即派人取来和氏璧双手奉上。秦国如此强大,我们赵国是不敢拿了城池而不交付和氏璧的。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但是也无法对蔺相如下杀手,于是只能把蔺相如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

这便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原是说蔺相如从秦国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后比喻把事物完好无损地还给物主

铁杵成针,负荆请罪,望梅止渴,完璧归赵,手不释卷,三顾茅庐历史人物是谁?

铁杵成针是唐朝诗人李白。负荆请罪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望梅止渴是东汉末年的曹操。完璧归赵是战国时赵国蔺相如。手不释卷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刘备和诸葛亮。

完璧归赵中主要人物是谁?

蔺相如。

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大臣,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三个事件。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完璧归赵的故事概括?

战国时期,赵惠王从楚国得到一件宝贝,名叫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情后,写信告诉赵惠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惠王召见了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意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王得到了城池,就把和氏璧送给秦王,反之,一定把和氏璧完整的带回来。

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昭王非常高兴,却毫无将城池给赵王的意思。蔺相如便对秦王说:玉上有一个小瑕疵,我指给大王看。拿回宝玉后,他走到柱子前说道: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宝玉而不给城池,经过我的劝说才答应,赵王斋戒五天,才让我捧壁前来,以表示对秦国的尊敬。

大王却礼仪简慢,毫无交换的诚意。若大王一定要抢夺宝玉,我宁可将脑袋和宝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昭王无奈,只好拿出地图划出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蔺相如担心秦王只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王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仪郑重交换,秦王只好答应。蔺相如便派随从带着和氏璧,从小道返回了赵国。等到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的事情告诉秦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