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昌历史故事)匡昌历史故事简介

古人读书的故事一段话?

1.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读书故事】匡衡穿壁引光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西京杂记》)


【注释】

匡衡,西汉后期著名学者。题目为编者所加。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穿壁:在壁上打个洞。穿:打穿。引:引进。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大姓:富户。文不识:富户的姓名。姓文,名不识。与其佣作:给他做雇工。偿:值,指报酬。怪:感到奇怪。愿:希望。遍:尽。资:借。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把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01

匡衡凿壁


1. 匡衡没有钱上学,靠问亲友和自学识字读书。

2. 匡衡白天劳动,晚上很想读书,但家里穷买不起灯油,点不上灯,他为这事非常苦恼。

3. 一天晚上,他发现房间里出现了一线灯光。他顺着光线一看,原来是房屋旧了,墙壁上出现了裂缝,灯光是从邻家透过来的。

4. 他拿把小刀把墙壁上的裂缝凿成个小孔。灯光更亮了。他高兴极了,有办法读书了。从此以后,每天晚上,他都借邻家的灯光读书,直到邻家熄灯为止。

5. 过了不久,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已经读得烂熟,又没有钱买新书,怎么办呢?他的一个同乡有很多书,他便托人介绍,要给那家当长工。条件是:不要工钱,只请求借书给他读。

6. 那家主人同意了匡衡的条件。匡衡便在劳动之余读书。

7. 他后来成为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学习札记】

上次看到一本书上有“凿壁借光”的故事。这是写汉代匡衡小时候读书的事情,说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我们以前只知道这个故事叫“凿壁偷光”,后来虽然也听人议论到,这个“偷”字不好。……


这个故事,出自《西京杂记》,原文是:“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相对应的一个词,原文用了“引”字。我想,这里该用个什么字?作者大概也推敲过,用“偷”字,用“借”字,或许还有别的字,最后还是用了“引”字。我觉得,这个“引”字用得好,它只表示这个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引其光”,而没有去评价这个行为的性质是“偷”还是“抢”,当然不会是“借”。


因此,与其用“借”字,不如用“引”字。这个故事的名称还是根据原句“衡乃穿壁引其光”叫“穿壁引光”较好,既避免了无谓的争端,也正符合故事原意。


(作者:朱福生)

为匡衡辩:匡衡有何大过,遭居心叵测的小人如此恶语荼毒

转载自:聆思赘言(原文有所删节)



我看到一篇网络推文,题目甚是博人眼球:“毁三观,当年凿壁偷光的孩子,后来竟成了大贪官”,类似的还有“凿壁偷光的匡衡,欺骗整个中国,原来他是这样一个人……”,“教科书上很励志的人物后来怎么样了?匡衡后来成了贪官”等等,不一而足,大有哗众取宠之嫌。而评论者也不察,居然大多附和,仿佛恍然大悟,自叹受骗,三观被毁。


内容大致说匡衡幼时家贫,刻苦好学,通彻《诗经》,后来为官,累迁至丞相,封乐安侯,人臣之极。为官期间,却没有任何政声,惟知附势阿谀,却贪得无厌,无所不用其极,利用地图之误,为自己多谋封地。事情败露,遭人弹劾,免去相位,贬为庶人,终老而死。


我没有和匡衡生活在一个时代,也不能穿越到汉代去了解他的为人,惟有通过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事迹,历代对他的评价,以及从史书中记载可以对他略知一二。


匡衡“凿壁偷光”的事迹,长久以来就成激励人们刻苦学习的典范,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艰难窘困,不曾废止,潜心学问,终有所成,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纵观古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匡衡贫无灯烛,为了在夜里也能读书,凿人墙壁以借光;为了向人借书,给人佣工不求偿。其勤奋刻苦,兢兢业业,可以感化天地,如果他不成功,就没有天理了。匡衡学识渊博,尤其“经明”,当世少有,声名在外,“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被当时学士推崇敬服,所以很多人推举他。


他多次上疏,陈时政得失,劝当政者行节俭,去侈糜,崇圣德,罢淫祀,戒妃匹,以其所论恰当,所以他的上疏,当政者无不用,政令的施行,对国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而他也因之被皇帝重用,步步升迁。这些不是贤明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呢?不知者,又怎么能诬陷他没有政治作为呢?


后世评价:匡衡勤奋无比、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汉代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应该是很中肯了。


元帝时,石显深受重用,连匡衡以及在他之前的丞相都畏惧石显的权势。等到成帝即位,匡衡认为是时候了,就向新皇帝上奏陈显及其党与的罪恶。却在此时被人劾奏,说他之前就知道陈显的罪恶,却趋炎附势,等到现在才上奏,是不忠不义。元帝时,重用石显,如果那时匡衡去向元帝诉说石显的罪状,恐怕不能得全了。


至于匡衡因多占封地被罢免,也就不分辨了,当时尚且事实不明,现在又怎么能说清楚呢?在那之前,匡衡已经数次请求自免去职,而皇帝每次都是抚慰,不予准许。只是当时恰逢其子匡昌身为越骑校尉,醉酒杀人,被系诏狱。匡昌的下属和他弟弟密谋把他捞出来,而事情败露,连累匡衡。匡衡赤脚批发请罪,这时就不免有和他不同政见的人趁机落井下石,奏说他盗取土地之事,因之匡衡被免职,却没有被治罪。不知者,又怎么避重就轻,舍本逐末说他是一个大贪官呢?


转载自:聆思赘言(原文有所删节)


2.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

比 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 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 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

形 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 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

形 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 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 “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 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

形 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 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韦编三绝,出自《孔子圣迹图》清同治十三年孔宪兰刻本

描绘的内容是:孔子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竹简的皮条多次断开。读书读到了这种程度,孔子谦虚地说: “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7.下帷读书

形 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8.三余读书

形 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 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 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9.挟策读书

比 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 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10.高凤流麦

形 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 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 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11.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12.负薪读书

形 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 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 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1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