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历史故事苏步青_中国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50字 2024-12-19 00:24:39 0 0 苏步青成就大吗? 大 建设高水平的数学教学和科研基地 苏步青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和陈建功教授共同立下宏志,要在中国创建一个现代化数学教学、研究中心。他们选定了浙江大学,20世纪30年代二人通力合作,为浙江大学的数学系奠定了教学和研究的基础。抗战前,本科生的教学体系已相当完善,并开始招收研究生。抗战期间,经历了西迁的艰苦历程,在贵州湄潭扎根下来。生活极端困难、敌人的坠机和轰炸,都阻止不了苏步青的坚强决心。讨论班坚持进行,所培养的青年人才崭露头角,学术论文不断地在欧美杂志上发表,浙江大学的微分几何学派开始形成。当时英国的李约瑟教授来华访问,对浙江大学的高水平教学和研究很感惊奇,称赞浙大是“东方的剑桥”。抗战胜利,浙大迁回杭州,从师资、教学研究水平以及图书设备等方面来看,一个现代化的数学教学和研究基地已基本建成。 改革开放后,复旦数学系、所的工作又呈现了勃勃的生机,学术队伍很快组织起来,出现了各个年龄段的学科带头人,研究工作迅速恢复并取得很多成绩,获得多项国家奖励,数学学科所有的五个博士点都获得批准,重要的全国性数学刊物《数学年刊》在复旦创建并走向世界。 数学名人的小故事有哪些? 1、高斯在哥廷根大学时有次因故迟到,赶到教室时老师不在,只有黑板上的几道题目。他以为是作业就自己琢磨了一夜,可是只解出了一道题。交给老师时,老师说这些是数学史上最著名的难题啊!当年的高斯只有19岁。 2、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一次他觉得头发长了去理发,看到号码是38号,觉得还有时间,就又抓紧时间开始学习,甚至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等到叫号到他的时候,他还在图书馆里看书,把自己要理发的事情忘的一干二净。 3、华罗庚小时家境贫穷,上中学数学课时,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已经说出了答案“23”,也是从那时起,他喜欢上了数学。 4、高斯的数学教师让大家计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小高斯半小时就算出了答案,他的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老师很喜欢这个孩子,经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也是从那时起,高斯开始对数学的研究。 5、苏步青以前并不喜欢数学,初三时,一位留日归来的老师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给了他深深地触动,从那开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我国最厉害数学天才? 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 华罗庚,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陈景润,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院,当代数学家。 苏步青,科学院院士,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读书救国典故? 苏步青读书不忘救国 苏步青,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杰出数学家。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国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心甘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数学家的故事,贡献从古至今有哪些著名的数学家? 1、祖冲之: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故事:祖冲之为求得圆周率的精准数值,就需要对九位有效数字的小数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等十多个步骤的计算,而每个步骤都要反复进行十几次,开方运算有 50 次,最后计算出的数字达到小数点后十六、七位。 2、刘徽:汉族,山东滨州邹平市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故事:他用割圆术,从直径为2尺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差越小,他计算了3072边形面积并验证了这个值。刘徽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此后千余年来中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3、苏步青: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故事:苏步青和陈建功看到了数学各分支之间联系的必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决定让两名成绩突出的学生谷超豪和张鸣镛同时参加“微分几何”和“函数论”两个讨论班,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创举 4、华罗庚: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故事:华罗庚在清华执教期间,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公,吴筱元留在家乡,挑起家务担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不仅操持家务,还帮他抄写论文和书信,接待客人。几十年来,吴筱元在华罗庚的生活和事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5、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 故事:他有着超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数学研究,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遭受疾病折磨时,他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追求,为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来源:-祖冲之 来源:-刘徽 来源:-苏步青 来源:-华罗庚 来源:-陈景润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