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尧都的历史故事(山西尧都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临汾名胜古迹顺口溜?

山西尧都的历史故事(山西尧都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临汾旅游口号:

  1、文明古尧都,魅力新临汾。

  2、尧都临汾,鼓舞华夏。

  3、黄河魂,华夏根;古尧都,新临汾。

  4、千年古平阳,魅力新临汾。

  5、临汾——中国开“史”的地方。

  临汾东枕太岳余支,西依吕梁山脉,中部是广阔的河谷平原,这就是临汾——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

  临汾主要旅游景点:

  尧庙、帝尧陵、尧山森林公园、平阳鼓楼、大云寺、三合牡丹、广胜寺、华门、荀子文化园、丁村文化、克难坡、陶寺遗址、娲皇庙、关帝庙、师家沟民居、金代砖墓、雁塔、薛家大院、真人祠、大槐树、毛泽东旧居、剪桐封国、东岳庙、四十里山、龙澍峪、普净寺、段云书艺院、星海温泉、观日亭、曲村遗址、结义庙、马头关、蔺相如故里、壶口瀑布、延庆观、晋国遗址、清微观、老君洞、文庙大成殿、海东摩崖、姑射山、彭真故居、五鹿山、小西天、皇天后土庙、苏三监狱、水神庙、霍州鼓楼、观音寺、永和关、景明旅游区、元代戏台、龙子祠、麻衣寺四圣宫、历山舜王坪。

与临汾市相邻的有哪个市?

临汾市是山西省辖11个地级市之一。位于省境西南部,西以黄河为界与陕西延安市毗邻,东与省内长治市、晋城市接壤,北与省内吕梁市、晋中市相邻,南与省内运城市交界。下辖1区(尧都区)14县(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2市(侯马市、霍州市)。境内有2个省级开发区(临汾经济开发区、侯马经济开发区)。辖区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170公里,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3%。境域四周环山,中部为盆地平川,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丘陵占51.4%,山地占29.2%。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铁、石膏、石灰、白云岩、膨润土、花岗石、大理石、油页岩、耐火黏土等在省内及全国均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综合优势度为0.73,居全省第二;煤炭探明储量占全省的14%,是我国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临汾市,古称平阳,系唐尧古都,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为专区、地区建制并有区划调整,2000年撤地建市。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443.5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排在全省11个市中第2位。

尧帝的祖先是谁?

文祖,尧的祖先

文祖,尧的祖先。地名,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标志性符号,它还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历史解码器。

透过它,我们可以认识曾经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形形色色的人,可以了解曾经发生在这个地方的各种各样的事。我们走进章丘市文祖镇,这个村村有故事,处处有传说的远古村落。

在远古时代,如今的章丘市文祖地带便有了村庄。那时候,尧已是很有名望的部落联盟首领,统治多数汉族部落,只有少数部落还在互相争夺残杀。

当时的文祖地带,三面环山,一面平原,地势优美,土地肥沃。为争这一地盘,在如今的章丘市明水办事处附近的一个部落与在如今莱芜地区的一个部落发生了战争。这一南一北两个部落你来我往打了十几年,第一天攻过去,第二天又打过来,双方伤亡都很大。老百姓为避战争之苦,弃庄逃进了深山,建起洞穴和石墙,到夜间才下山种地收庄稼。长此以往,原有的村庄已墙倒屋塌,一片狼藉。

几十年的征战之后,两部落大伤元气,面临被其它强部落吞掉的危险,双方只好派特使向尧求助,并愿意加入尧的部落联盟。尧非常高兴地接待了双方特使,并派他信任的舜来处理两部落之间的纠纷。

舜在双方文官陪伴下来到此地,一连几日只是游山玩水,并不提边界纠纷之事。每到两郎山东岭便凝目仰望,然后回营休息。陪同的文官个个不解其意。

数日之后,一名文官忍耐不住,问起边界之事。舜微笑着说:“天意早定。”他挥手向东岭峰顶一指,“看到了没有,峰顶上耸立着石人和石马。这表明上苍喻示,此处为界方能人收兵刃马下鞍,天下太平。”官员们一听,个个拍手叫好。

从那以后,两部落定界和好,百姓又过起了安宁日子。人们非常佩服舜的文博德善,纷纷要求立块界碑,并刻上舜的名以示纪念。舜说:“我受尧之托来处理干戈,论德论文我都不及尧,要说刻名纪念,只有刻上‘尧’字。”于是,界碑上便刻了“尧文德之租界”六个大字。

春秋战国期间,战乱再起,村庄建了被摧,摧毁又建,历经几朝,在这个地方曾出现“广宗县”、“东国城”等。

直到明永乐年间,孙、张、万等姓从河北枣强迁居此地,种地时挖出了界碑。此时碑已断为几截,“租”字的禾木旁只留下半边,“界”字只留下半个田字,碑上的前四个字清楚可见。人们不解其意,便请一老道士来判断。老道看罢连声说:“好,好,好,此地乃尧帝之祖庙也。”

于是,人们又建起一座庙,立上了庙碑。原“尧文德之租界”的界碑,经老道讹点成为“尧文德之祖庙”的庙碑。后来,庙名经简化便成了“文祖”村名。

临汾的鼓楼有多高?

世传民谚:“平阳府有座大鼓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 坐落在临汾市区的大中楼,俗称鼓楼,龙盘虎踞,冲大而立,以其高大雄伟著称于世。千百年来,邑中父老引以为荣,外地游客有口皆碑,此楼实堪为帝尧故都古老文明的象征。 大中楼因建于东、西、南、北四街的中心而得名。其基座乃正方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四向券砌门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

   诸州置楼悬鼓,自崇始也。”李崇是北魏末山东兖州刺史,既然北魏从山东兖州开始,州州兴起了建鼓楼,那么作为晋州治所的平阳,于北魏始建鼓楼亦有可能。据史学界专家考证,平阳鼓楼有金代改建取名钟楼之说,现在的大中楼上亦悬有金明昌七年(1196)铸造的1口大铁钟。以此推断,此楼最晚建于北宋时期。 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鼓楼的作用逐渐由防盗变为报时之用,且因鼓楼均建于城市中心,可发挥人文景观的作用,因此毁而复修次数越多,建筑形制便愈壮美。据方志和碑碣记载,在历史上临汾鼓楼共修过7次。自金改建往后,直到民国22年(1933)由各界人士捐资兴工,使鼓楼又恢复了原貌。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徐向前司令员率部包围了临汾城。在城内顽守的阎军,不顾市民的反对,将修复仅15年的鼓楼强行拆毁。自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临汾市成立修复鼓楼委员会,按明代风格重新修复了鼓楼,并恢复了明代对鼓楼的称谓——大中楼。 新修大中楼的门厅匾额,基本上选用了明清时的原有匾词。三层东、南两面“太行形胜”、“云天咫尺”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西面“望于姑射”由前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作书;北面“窗宿斗牛”由军内著名书家李锋挥毫;二层4块门匾,东面“紫气东临”出自洪洞籍全国著名书画家董寿平老先生之手,西面“襟山带河”出自蒲县籍革命老干部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笔下,南面“乾坤楼阁”为大书法家舒同先生之作,北面“声和击壤”乃全国政协副主席、佛学会会长、大书法家赵朴初所书。真是:名人名匾悬名楼,尧都盛誉传九州。

门洞上方各镌有石雕匾额,依其四面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这一组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原刻复制的匾文,苍劲古朴,概括了平阳府的重要地理位置。 大中楼基座的东西两侧,均建有石阶门楼。登40级台阶,可上到近10米高的台坪,并由此入一厅,上二层,俯瞰全城。楼阁乃木构巨制,为二层、三檐、四级滴水,十字歇山顶明式建筑,总高43.75米。支撑两层楼阁的12根通天大柱,直径均在一米左右。游客睹之,无不惊叹:“非皇家殿宇无以比!”一层厅顶为天井式彩绘格板,精工描绘了孔雀开屏、祥龙盘旋的民族传统图案,金碧辉煌,犹如宫殿;二层梁架拱顶,形如八卦藻井,四壁皆为格棱窗,棱窗上部的木格部位,以帝尧传说为主,描绘上古故事60余幅:或尧王访贤,或大禹锁蚊,或许由洗耳,无不色彩古雅,笔墨传神。二厅外有回廊,出厅凭栏四顾,临汾之山光水色尽收眼底:鸟瞰市内,大街小巷姹紫嫣红,花果城中铺锦绣;放眼郊外,远山近水叠翠流碧,麦棉乡里溢金银。难怪登楼游客无不感慨地说:“不上大中楼,白来平阳游。” 大中楼究竟始建于何代,尚无文献确证。据《北史·李崇传》记载:“兖土多劫盗,崇令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便尔擒送。

   现在的大中楼是临汾市举办出土文物和书画展览的场所。自1987年5月竣工之日起,市博物馆把在历史上曾3次出土的铁卧牛陈列于三层大厅的正中。临汾号称卧牛城,易守难攻,自古兵家纷争。这尊铁卧牛历尽沧桑,锈迹斑斑,千百年来静卧城墙之中,耳闻争斗之声,尝尽人间苦难,今逢盛世,得见天日,高居崇楼,接待游人,展现着尧都平阳丰富灿烂的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