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气底气骨气的历史故事-志气底气骨气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2024-12-22 04:27:34 0 0 志气底气骨气的历史故事?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中国人骨气与爱国的故事?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2、苏武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哪些事例说明成功在于有骨气? 1.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故事详细介绍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滦县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 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2.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没有逃走,认为各国的变法没有不流血就取得成功的,他说:“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他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他的《狱中题壁》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颜常山——颜常山舌 颜常山(颜杲卿)本来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叛乱后,颜常山假装投降,镇守常山,后招募人马,攻占井陉关,截断安禄山的后路。安禄山震怒,派史思明围常山,颜常山被抓。 抓到洛阳后,安禄山责问为何背叛他,颜常山说:“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怎么会跟一个牧羊羯奴叛乱。”安大怒,令人割掉他的舌头,颜常山仍大骂不止,直至气绝身亡。 4.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去做了彭泽县令。一天,上级派督邮来督察。为人骄横的督邮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便辞官而去,永远地离开了官场。 关于五斗米典故出处?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中华典故出自:“五斗米”即“五斗米道”,也叫“天师道”,原是早期道教流派之一,因为信道入教者都要交纳米五斗,因而得名。古时以此泛指微薄俸禄。《晋书·陶潜列传》中记载,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郡府派人来当地视察,小吏告诉他要身穿官服出门迎接,陶渊明叹息道:“我不能因五斗米这一点点俸禄卑躬屈膝去奉迎这种无名小辈。 ”于是便弃官返回故里。该典故解释为:喻以节义贞操为重,不趋炎附势,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 骨气来源于什么? 人的骨头是有分量的,分量不同于重量。骨头的重量是“常量”,不管男女老少、个头大小,其重量一般占体重的20%左右。 而骨头的分量则不尽相同:有的人骨头很轻,一顿饭、一瓶酒、一句虚无缥缈的承诺,就可以放弃原则;有的人骨头很重,无论多少金钱、多大权势、多么丰厚的待遇,都无法改变其坚守,不愧为铮铮铁骨、血性硬汉。 原因很简单,后者的骨头里多了一种气——骨气。 骨气,表面上看不见,关键时显得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如怎样对待贫困,就很能检验一个人有没有骨气。上世纪40年代,社会上物价上涨,物资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朱自清患严重胃病,体重还不到80斤。但他宁可饿死也不接受美国“救济”,带头签字发表宣言,坚决不领美国面粉,可谓“士穷乃见节义”。 疾风烈火,更见高下。在民族危难之时,有的人抛头颅、洒热血,浩然正气震撼人心;有的人却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甚至卖国求荣,成千古罪人。这样的对比,古代的如岳飞与秦桧,当代的如李大钊与张国焘,文艺作品里更是有李玉和与王连举、许云峰与甫志高、韩英与王金标等诸多“典型人物”的绝妙表现。 如果问,人的骨气从哪里来?从文化中来。这回答听起来突兀,但细品不难发现,血性中总有文化的底色。 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有文化的人最关心时事,也最讲究尊严。君不见许多仁人志士,他们有时候气度超拔,不受羁束,显现出一种“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凌云壮志,有时候又为“鸡毛蒜皮”事锱铢必较。在他们眼里,尊严胜过生命,并烙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造就了自己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而他们一旦认准了方向,就会一往无前,视死如归。 有副对联写得好:“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徐悲鸿就是这样的人。因为看不惯国民党统治,“政府”举办全国美术作品展,他一口回绝参展邀请;美国将军回国要带礼物,点名要他创作的《灵鹫》,而无论蒋介石开价多少,他就是不卖。 其实战场上的两军对垒,最终拼的也是文化人格。上甘岭战役,美军在40多天里动用6万多兵力,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把主峰削低了2米,也没有拿下那由志愿军把守的高地。多少年后,美军多次用电脑和沙盘模拟当年战场,但对这“东方之谜”始终未得其解。 当然,我们清楚“谜底”。秦基伟说:“上甘岭战役既是敌我双方军力的较量,又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坚守的是阵地,更是他们的信念。而只有守住信念,才能守得住阵地。 “世界观、价值观、思想体系”,恰是文化的灵魂。古往今来,正因为有了这种灵魂,才有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有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襟怀,有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有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誓言,有了“向我开炮”的惊天动地和“舍身炸碉堡”的气壮山河…… 当然,文化与学历不能划等号,也不可简单地理解为文化就是文化知识、文学艺术、文娱活动。在一些高学历人群中,信仰危机、精神空虚者有之;道德滑坡、贪婪自私者有之;理想迷失、见风使舵者也有之。 那些“在战斗中成长”的士兵也许读书不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形成高尚人格和信仰。诸多忠孝义勇等传统文化,早已像祖先的血液一般注入他们躯体而得到传承;人民军队这座熔炉,更是锻造了他们钢铁般的意志。 那长征路上的足迹、延安窑洞里的灯光、太行山上的抗日烽火;那党旗前举起的拳头、屠刀下不屈的头颅、战壕外刺破长空的军号声;还有那疫情暴发时逆行的背影、洪水袭来时橡皮舟冲锋的方向、地震废墟中托举生命的迷彩绿……一个个英雄人物、英雄故事、英雄壮举,矗立起光耀千秋的碑,招展为指引前进的旗,融入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薪火相传的红色文化。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伟大的艺术家永远是自己时代的眼睛。”这双眼睛,既要看到白天的光明,也要注视夜晚的黑暗;看黑暗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追求光明。文艺创作如此,文化的真义精要更是如此。 一个人只有站在时代前沿,才能穿越时空、洞见自己的日常和未来,进而补足精神之“钙”,增强做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