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里的历史故事pdf-成语里的历史故事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

完璧归赵。

故事是讲:

赵惠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知道了这件事,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四字成语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完璧归赵[wán bì guī zhào]: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成语里的历史故事pdf-成语里的历史故事

毛遂自荐[máo suì zì jiàn]: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卧薪尝胆[wò xīn cháng dǎn]: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背后的故事?

1. 囫囵吞枣:出自《史记》,描述了晋国大夫子嵇康逃亡途中被追兵包围,他故意放出马一只,然后吞下马粪。追兵见后大笑,认为他只是一个愚蠢的疯子,遂放了他一马。

2. 铁杵磨成针:相传古时有一个姓李的人非常贫穷,但他不断地用铁杵磨砺精神,最终练成了一把精良的剑,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剑客。

3. 卧薪尝胆:出自《吕氏春秋》,描述了楚国公子姬居胆的故事。他为了复国,让自己过着贫苦的生活,每天躺在铺满了荆棘的木板上,让荆棘扎在自己的身上,以此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和忍耐力。

4.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描述了齐国将领颜射对丢失了一只羊亡羊之事,后来他及时堵住了羊逃走的洞口,修葺了羊圈,避免了更多的牲畜流失。

5. 班门弄斧:出自《列子》,讲述了鲁国的庄子在访问宋国的时候,当地的斧子制作大师钟离权自负地展示了他的斧子制作技艺。庄子笑着说,钟离权对比了一下,他的技艺远不如自己家乡的斧子制作工艺,于是形容了这种没有露智的行为。

6.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描述了秦国丞相越吟上奏请曰:“鹿为马。”当时秦始皇问他所指的是鹿还是马,他故意回答曰:“这只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可知越吟在试探秦始皇的聪明才智。

7. 坐井观天:出自《庄子》,讲述了庄子所说的一个故事,形容一个人思想狭隘,不能超越自己的感知范围。故事中的主人公坐在井底观察天空,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成语的背后故事,成语源远流长,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以及形成和流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