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讲述历史故事的是(王阳明讲述历史故事的是什么书) 2025-02-18 22:11:41 0 0 王阳明说历史故事? 王守仁审犯人 明代思想家王王守仁(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民间流传着很多王阳明的趣事。 王守仁曾经担任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有一天衙役抓到了一个杀人犯,绑在大牢内等待审讯,杀人犯始终不认罪,气焰很嚣张,“有胆就砍了我的头,老子不怕死。”王阳明亲自上场,对杀人犯说:“你不怕死,我和你都脱了衣服再说话”。“你不怕死,把你裤子扒了,我也把裤子脱了,大家赤裸相谈吧。”这时杀人犯气焰明显降低了,“你不怕死,把你内裤也脱了,再把你拉去游街示众,让乡亲看看你光溜溜的身体”。 杀人犯听了顿时焉了,这时王守仁说:“看来你还是听爱惜名声的,既然你内心还有还在乎身体发肤,为什么要一心求死呢。”之后杀人犯招供,被流放充军。 王阳明登山的故事? 王阳明登山故事:王阳明到济南周边游玩了一次。到了山东,除了去孔府孔庙,泰山是一定要登的。 泰山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泰山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种种神奇。置身于气势雄伟磅礴的泰山中,王阳明心境大开,精神振奋,他留下了《登泰山五首》,其中第五首这样写道: 我才不救时,匡扶志空大; 置我有无间,缓急非所赖。 孤坐万峰颠,嗒然遗下块; 已矣复何求?至精谅斯在。 淡泊非虚杳,洒脱无蒂芥。 世人闻予言,不笑即吁怪; 吾亦不强语,惟复笑相待。 鲁叟不可作,此意聊自快。 在诗中,王阳明豪情满怀,抒发了自己有志于“匡扶救世”的情怀。 王阳明山中花开典故? 一、出处:王阳明弟子所编记录王阳明言论的书《传习录 卷下钱德洪录》一篇。 二、原文: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三、意思:王阳明游历南镇时,有朋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没有心外之物,那么这棵花树,在深山里自开自落,和我心有啥关系?”王阳明回答说:“你没见这棵花时,这花与你的心一样是静寂的,你看这棵花时,这花的颜色才一时鲜艳起来,可见这花不在你心之外啊!”也就是说,自然界的花皆开在人的心上! 四、《传习录》是对话体语录,名字出自《论语》“传不习乎”,由王阳明的学生集体编撰。 王阳明对竹子苦想七天的故事? 少年王阳明一心想成为圣贤。因为深受朱熹的影响,便与一钱姓朋友一起,在家中的一片竹子面前,静坐格竹。想通过格竹子,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致知的境界,走上圣贤的道路。 就这样在那片竹子林里,他们二人寸步不离的连续坐了三天,眼睛一直盯着竹子。钱姓朋友先病倒了。 然后王阳明继续静坐格竹,坚持了七天,同样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来,自己也病倒了。 在感叹成为圣贤不易的同时,王阳明开始怀疑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并由此走上了自己的学术探索之路。 “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精灵剥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有谁知道此诗的最早出处? 王阳明(1472~1529),即王守仁,原名王云,浙江余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出身书香仕宦之家,有过耳成诵之能。二十八岁中进士,历经边地磨砺,后统兵平乱,军功卓著,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加封侯爵。 五十岁那年,王阳明已是名满天下的一代大儒,又是统兵讨贼的大帅。他在镇江时,去金山寺游玩。一路走来,只觉似曾相识,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后来,他看到一间关房(和尚闭关修炼的地方)屋门紧锁,破旧不堪,门上还贴有封条,就要求打开门进去看看。知事和尚解释说:这是五十年前圆寂老僧的肉身舍利(不腐金身)所在,五十年未曾打开,不能看的。王阳明坚决要求开门,以他当时的声望权威,知事和尚也只好开门。开门一看,圆寂老僧依然端坐在蒲团上,五十年过去依旧栩栩如生,宝相庄严。墙上写有一首偈语: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老僧圆寂之时,已察知过去未来之事,所以特意留下偈语,提醒王阳明不要忘了自己本来面目。 也就是说,王阳明其实是金山寺老僧圆寂后的转世,当初闭门的和尚和今天开门的王阳明,其实是一个人,禅门不坏之身是真的,可以让人相信的。 这就是个奇闻异事,读者姑妄观之,姑妄信之。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