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历史小故事柳永-幼儿历史小故事柳永简短

宋朝风流才子柳永,一生到底经历了哪些传奇?

宋词是盛行于宋代的文学体裁,唐诗宋词,并列对举,各极其美,各臻其盛。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创始人,甚至有人说,“没有柳永,宋词就不可能繁华”。柳永以词名传世,他的一生,也留下了很多传奇。

一,少年“神童”写诗文

柳永(约984-约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柳永出身于官宦世家。柳永出生时,他的父亲柳宜正在费城县令任上。柳宜为儿子取名“三变”,意思出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希望他做一个庄严温和、语言深刻的“君子”,又为他取“字”“景庄”,依古人命名取字的规矩之一“名言志、字释义”,表示这孩子仰慕君子容貌庄严、端正之心。当这孩子长大,因在族中同辈排行第七,人们又依从唐朝就传下来的风俗,叫他“柳七”。

柳永自小聪颖无比,10岁(虚岁,下同)作《劝学文》。14岁时,父亲柳宜升任在国立大学“国子监”教授学业、官阶正五品的“国子博士”,柳宜离家多年,如今进京为官,为了让家中老母分享荣耀,安慰母亲对自己的思念,让柳永跟随叔叔柳宣、携带自己的画像,回归故里福建崇安。在回乡的途中,柳永叔侄途径福建松溪县(今福建松溪县),游览了当地著名的佛寺“中峰禅院”。禅院位于今松溪县旧县乡境内武当山麓,四面山峦环抱,竹林滴翠,远望如宝莲盛开,附近山间更多有文化遗迹,沿后山幽径迂回攀援,可登山顶赏日出、听松涛。十四五岁的少年,正是充满好奇、喜动不耐静、更对暮鼓晨钟、青灯黄卷的古寺引不起兴趣的时候,柳永却在此盘桓月余,期间作《题中峰寺》诗一首:

攀萝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

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

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

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一文一诗,让他得了神童之名。在人们看来,这孩子将来必能科甲得中,光宗耀祖。

二,不慕功名乐游玩

柳永生活的时代,在宋太宗、真宗、仁宗时期。宋朝经过宋太祖、太宗两代的开疆拓土、精心治理,到宋真宗朝,已是“承平盛世”,科举成为读书人谋求发展、光宗耀祖的“征途”。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在柳永19岁的时候,家人送他进京赶考。

然而,当柳永离开当时还很封闭、落后的福建崇安,途径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的苏州、杭州,却发现这里更适合自己,竟忘了家人的嘱托,不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大好“前程”,停下脚步,留连在苏州、杭州,倚红偎翠,听曲填词!

在离家的第二年即咸平六年(1003),柳永作《望海潮》词,以之做引见之资,去拜见轻易不接见人物的时任杭州知州孙何: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孙何一读此词,即击节激赏,随之广为传诵,柳永名噪一时。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秋,孙何进京任掌管朝廷庆典、日常礼仪的“太常礼院”主官“判院”,柳永做《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追忆陪孙何游乐情事;稍后,柳永离开杭州,沿汴河到苏州,作《双声子•晚天萧索》,不久入扬州,作《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在柳永的才思笔下,宋词,悄然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奉旨填词”柳三变

六年之后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在苏州、杭州耽玩六年之后,柳永终于迈上进京的路程,进京赶考,抵达京师汴梁。此时宋朝承平日久,汴梁早已大非旧时模样,繁华极盛,纸迷金醉,正合柳永脾气。柳永兴致大发,填词作赋,“形容曲尽”帝都的“承平气象”,声名更起,对于即将参加的“春闱”(闱,古代宫殿的旁门,科举时代美称考场。唐宋时期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亦称省试),亦是自信满满,曾做《长寿乐•平调》词抒怀:

尤红殢翠。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解严妆巧笑,取次言谈成娇媚。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仍携手,眷恋香衾绣被。

情渐美。算好把、夕雨朝云相继,便是仙禁春深,御炉香袅,临轩亲试。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等恁时、等著回来贺喜。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

然而,令柳永没想到的是,时代变了,崇尚韩愈文风、推动宋代“古文运动”的柳开等人的努力正无声无息地变成现实,质朴的文字、真情的表达、纯正的文风越来越受到当朝上下的重视,考试结束,宋真宗下诏,严厉谴责“属辞浮糜”即遣词造句浮艳华丽的应试文章,柳永落第。

早得“神童”、才子美名,二十五岁、正值血气方刚的柳永愤懑难平,挥起“彩笔”,填词一首,以抒胸臆:

幼儿历史小故事柳永-幼儿历史小故事柳永简短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词的大意是:我虽然没有考取进士、得中状元,不似得中者恣肆狂荡,但何须论什么得失?我是才子、词人,虽然做不成官,穿着平民所穿的白色衣衫,但我的尊贵、地位,依然和宰相、公卿一样!在烟花巷陌,偎红倚翠,享尽风流,是一生的畅怀之事,青春一霎,我但愿把世俗崇尚的虚名,换做在风流场所的饮酒填词!

柳永此词,本是科考失意的牢骚,但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竟传到了宫中,传到了真宗(一说仁宗)的耳中。数年之后,柳永再次参考,试卷合格,本应获取,但当新中进士名单放到真宗面前,真宗不以为然地说:“他不是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吗?那就让他去喝他的酒、填他的词吧,还要功名干什么?”说着,把柳永的名字一笔勾掉。柳永再次落榜。

但当柳永得知落第原由后,心中不服,当即打出一面旗帜,上书“奉旨填词柳三变”七个大字,专意出入娼馆酒楼,烟花巷陌,更加肆无忌惮地享受起“才子词人”的风流生活。

四,交好歌伎,得真爱情

得了“奉旨填词”的“皇封”,官场向他关上了门,柳永从此“负气”流连于社会最底层,更一心一意地与青楼歌伎交了朋友,为歌女填词,供她们演唱,在存世柳词中,涉及与歌女情事的多达150首左右。与他交好的歌伎——宋朝的歌伎,是职业歌手,但非妓女,只是在应客人之招歌舞助兴而不卖身,亦称歌女,即有虫娘、陈师师、赵香香等,其中虫娘最受他的喜爱,柳永曾填《木兰花•四之三•林钟商》词赞她: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恃俊。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催莲步紧。

贪为顾盼夸风韵。往往曲终情未尽。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

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真宗去世,宋仁宗继位。两年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柳永第四次参加科考,依然落榜。柳永感到汴梁虽好,终究是伤心之地。不久,填词《雨霖铃》,与虫娘告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此去,好不长久!期间只在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返回汴梁,略作停留。柳永由江南而西北,至成都,继而沿长江向东,过湖南、抵鄂州,游历时长达十年之久。每到一地,词人自然是流连秦楼楚馆,为歌女度曲填词,甚至乐工谱好曲子,请他填词,也无不欣然命笔。于是,天下青楼,莺莺燕燕,无人不唱柳词,词人叶梦得在丹徒任职,甚至听一位从西夏投奔宋朝的官员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陈师道则说:柳词“骫骳(脚注:骫骳,wěi bèi,文笔纡曲、委靡,无风骨)从俗,天下咏之”。

此间柳永所填词,尤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著名: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经过多年波折,柳永终于在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特开的“恩科”得中,在51岁的暮年及第,从此混迹官场达16年,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政绩,亦得到了“名宦”的官声,最终官职也由初入职的从八品“睦州团练推官”(睦州,治新安县,今杭州淳安;团练推官,一州负责民兵事务的团练使的属官)升至从五品工部“屯田员外郎”(脚注:工部负责管理屯田事务的属官),但不管是当时还是后世,人们永远记得的,都是在脂粉堆里打滚、在青楼与歌女击节唱和的才子词人、白衣卿相。

五,开创宋词时代

词是歌唱体,需依曲填词,由人演唱,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小令篇幅短小,多为五十八字以内的短词,通篇句子少、单句多,曲调急促单调,表现力弱,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在柳永之前,从不被文人看重,柳永大量创作依曲调舒缓、悠长的“慢曲”填写、调长拍缓的慢词,共填慢词87首、调125首,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词坛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各有胜场,大大拓宽了词的创作领域;唐五代及至宋初,词的曲调较少,严重限制词的创作和内容表达,柳永大胆突破,首创词调多达一百多个,占到全宋词880多个词调的八分之一,是宋代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无不具完,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柳永将敷陈铺排的赋的写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平淡无华的白描手法描写市民杂俗生活、表现女性细腻感情、个人羁旅行役、天涯沦落的困厄,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对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北宋之交的王灼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又说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有佳句”,“源流从柳氏来”,而在后人看来,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填词大家,无不受惠于柳永。词,经柳永的开拓而走向与汉赋、唐诗一样的辉煌,冠以朝代之名,而为“宋词”。

不经意间,由于自己的词作,柳永竟成为宋词“婉约派”的鼻祖。词在唐五代和宋初,因其内容侧重儿女风情,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结构深细缜密,本就具有柔婉之美,柳永通过自己的创作,更将这一特点发扬光大,至明代张綖《诗余图谱》研讨宋词,称“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观)制作多是婉约,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柳永则被称为“词体之正”的婉约派的创派鼻祖,与柳永同时及其后的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因作品风格与之一致,都被归为柳永门下、婉约一派。

约在宋仁宗皇祐五年(1048),柳永因老病去世,享年75岁。(柳永生卒年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史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柳永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约卒于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48年。)

六,“吊柳七”

柳永自视甚高,却“不才明主弃”,屡试不第,而在他看来,青楼歌女,亦为世间常人,只是造化弄人,令她们沦落风尘,为所谓“正人”鄙视,忍耐富贵之人恣辱玩弄,自己怀才不遇,与她们一样,“同是天涯沦落人”;自己四考四落,被“庄正”的朝廷黜落,但“幸有意中人堪寻访”,歌女们赏识他的才华,爱唱他的词作,他也懂得、欣赏歌女“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风肌清骨,容态尽天真”,“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伏”,更兼因他的才名词名,一经他品题,歌女身价立马翻倍,所以天下歌女全都认他为心中偶像:“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当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众位歌女乃凑钱安葬了他,且在其后的每年清明节,相约赴其墓祭扫,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事见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

又据传说,柳永考取进士,任“睦州团练推官”三年后,改任余杭知县。上任途中,经过江州,结识歌女谢玉英,见其房中有一册“柳七新词”,书中词作均为玉英用蝇头小楷抄录,遂与玉英知心。二人分手,柳永填写新词,誓言“爱心永不变”,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然而,当柳永在余杭任满三年回京,到江州与玉英相会,却发现玉英还在接客,陪人喝酒。柳永惆怅叹惋,在花墙上题《击梧桐》一首,以抒心意,随后立即起身赴京:

香靥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自识伊来,便好看承,会得妖娆心素。临歧再约同欢,定是都把、平生相许。又恐恩情,易破难成,未免千般思虑。

近日书来,寒暄而已,苦没忉忉言语。便认得、听人教当,拟把前言轻负。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词赋。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玉英回家,见到柳永词,自感未守前盟,大负词人,急忙卖掉家私,赶往汴梁追寻柳永。几经周折,终于在汴梁名妓陈师师家找到柳永,两人再修前好,玉英就在陈师师家东院住下,过起柳永“拟妻”即如同其妻子一般的生活。当柳永弃世,既无家室,亦无财产,亲朋无人过问,玉英为他披麻戴孝,与陈师师等一班姐妹,凑钱安葬了柳永。两个月后,玉英因思念柳永、哀伤过度而终。陈师师等念她情重,将她葬于柳永墓侧。(事见《喻世明言•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千年之后,走笔至此,不禁想问:“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与玉英,你们携手,到了哪里?

“雨霖铃”有什么典故?

背景故事: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雨铃霖

拼音:yǔ líng lín

原文: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写作背景: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作者介绍: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关苏轼辛弃疾和柳永的典故?

柳永典故

故事一:名字由来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兄弟三人的名中都有“三”字。分别为三复、三接、三变。少年时,他与两位兄长在武夷山鹅仔峰下读书,由于他们均擅长诗文,所以当地人便称他们为“柳氏三绝”。后因宋仁宗知道他的名字,不让他中举,故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故事二:科举之途

  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遭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对此,不予置评。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出殡时,东京满城名妓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谢玉英为他披麻戴重孝,两月后因痛思柳永而去世。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亦称为“群妓合金葬柳七”。

  柳家世代做官。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宏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风流的年轻才子柳永,就被青楼歌馆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抛在了脑后,一天到晚在风月场里潇洒,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而且还把他的风流生活写进词里:“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仍携手,眷恋香衾绣被。”(《长寿乐》)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目标,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多才多艺善词赋”(《击梧桐》),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经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不料事与愿违,放榜时名落孙山。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词坛上叱咤风云,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正是“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故事三:磨砺石

  柳永小时候,不仅才思敏捷,而且学习十分刻苦。他家门前有一条柳叶河,河边有块大青石。每天早晚,柳永总提着一杆大笔,蹲在大青石上提腕运劲在水面上练字,日子长了,他在纸上便能写出十分潇洒、飘逸而又沉稳的字了。乡邻们每逢婚丧嫁娶,多有求他写对联的,人称“柳联”。柳叶河边那块大青石,则被后人称为“磨砺石”。

柳永的奇闻轶事?

白衣卿相

  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即暮年及第,又转官落魄,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希望走上一条通达于仕途的道路。柳永是矛盾的,他想做一个文人雅士,却永远摆脱不掉对俗世生活和情爱的眷恋和依赖;而醉里眠花柳的时候,他却又在时时挂念自己的功名。然而,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据传,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歌伎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每年清明节,又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

历史上的柳永是怎样的一个人?

柳永,约987~约1060,初名三变,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人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进士,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令、定海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等,终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政治上不得志,遂流连于歌楼妓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留下的词较多,有一百五十余曲,有语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一生并不富裕,晚年甚至穷困潦倒。但在死的时候,无钱下葬,但据说有全城的歌妓为其送别,这也让官场及世俗人所忌妒的,倒也体现了文人才子柳七与基层群众打在一片的证明。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