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墨水的历史故事_中国墨水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2024-11-13 00:25:25 0 0 肚子里的墨水典故? 肚子里有墨水这句话是在古籍中有记载的,据《隋书》记载,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人们常说,一个人的肚子里有墨,这也代表着阅读知识的深度。 在绘画,写文章,甚至写信,古今文人都离不开笔。他们在写字(绘画)之前,把笔尖放在嘴里,用牙齿轻轻咬,用舌尖轻轻舔,以打开和软化笔尖。因此,墨水染了他们的嘴唇、牙齿和舌头,因此有“喝墨水”的比喻。说到“干杯”,真的有两件鲜为人知的名人轶事! 据史书记载,西晋作家左思在创作《三都赋》时,因过于小心谨慎,经常误拿两支毛笔当筷子,吃妻子送的食物。结果,他的嘴里沾上了墨水,一些墨水和食物一起进了他的胃。但他也因《三都赋》而闻名。 王献之八缸墨水的故事? 练字练完18缸水的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传说中是18缸水而不是8缸水,八缸水的故事是另一位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事,文章后面也有讲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王献之用18缸水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但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开始时,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的腰酸背痛,也实在不好受。 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父亲,您的字为何写得那样好?”王羲之笑了笑,说:“你要想知道秘诀的话,明天早上到院子里来。”第二天,王献之早早来到院子里,发现父亲早已在那儿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写好了。”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 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书法家。 王献之与十八缸墨水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的父亲很喜欢他。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很小就学着父亲的样子坚持天天写字。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父亲在他身后看了很长时间,他一点都没有察觉。王羲之悄悄伸过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笔端,紧接着用力向上一提。王献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写字上,根本就没有想到父亲会来抓他的.笔。 让王羲之高兴的是,笔并没有从他的手中抽出。他看到儿子写字时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笔握得牢,手下有劲,认为他一定能够练出一手好字。为这事,他欣喜地夸奖了儿子。 王献之的字有了长进,就有些飘飘然了。 一天,他写了很多字,其中一个“太”字漏掉了下边的那个“点”,他放下笔走出书房干别的事去了。父亲来到儿子的书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写的字,当他看见了这个疏漏,就顺手提笔将这一“点”补上去了。 不一会儿王献之回到书案,拿着这些字请他的母亲来评价。母亲看了一会儿,慢慢地说道:“你的字写得还可以,但还透着稚嫩,只有这一‘点’,倒像是你父亲写的。” 说完以后,她的手指落在了那个“太”字的下边。王献之仔细地比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这一“点”当初忘了写上去。他猜想是父亲给他补上的,脸马上就红了。找到差距后,他打消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从此以后练字就更加刻苦了。 为了激励王献之持之以恒,王羲之指着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大缸里的水写完,你的字也就练得差不多了。” 王献之遵从父亲的嘱咐,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写干了十八缸水,终于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读故事,悟道理 一点点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任何伟大的成功都不可能唾手可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勤奋能使人成为幸运的宠儿,上帝对勤奋给予一切。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