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上苏轼的祖先经历的“油灯定穴”是怎么一回事
苏洵苏老泉的祖父当时是一个出家人,号白莲道人,他有一个至交朋友叫蒋山,是当时着名的风水师。蒋山每两年遍游名山大川一次,寻龙布穴,回来后都要到白莲道人的道观中静养修行。
有一天,蒋山正与白莲道人下棋,突然蒋山问道:“你想得风水宝地吗?”白莲道人还没有开口,蒋山又接着说道,“这次我云游回来,寻得两块风水宝地,一块地可以大富比石崇,另一块地可以大贵于天下,贵至宰相,这两块地我只能送你一块,你自己选吧!”
白莲道人想了一下说道“我是半路出家,家中还有儿子在读书,不想奢求什么富贵,只要子孙贤能就心满意足了。”
蒋山想了想道“这两块地均不适合,不过前次在彭山县的象耳山,寻到一块佳地,会出盖世的文章秀士,我就把它献给你吧,明天一早我们就启程去看看。”
白莲道人听后心中很高兴。
于是,第二天天刚破晓,两个人就出发了,经过十几天的路程,来到了彭山县象耳山的风水穴位之处。此地四山环抱,来龙如大将军出阵,匹马单刀,贪狼峰起龙顶,绿油油的小树秀丽动人,明堂开阔,前面案山层层相朝,向上一支文笔秀峰,直插云端,一勾小溪水从林间曲曲而来经向上而消于左后方,站在山峰上一声轻啸,空峪震荡,声音清澈幽旋,久久在峪中回荡。穴场在山峰顶端,大背葬法的常理(在风水术语中称‘顶天穴’),穴位处略开一米来大的小窝,四面青草依依,微风悠扬。
白莲道人的衣带随风漂荡,他见此景心中好不高兴,但又叹道:“穴高只怕八白摇。”
地师蒋山见状已知他的心意,于是蹲下身去从袋里拿出一盏油灯,用火材点燃后轻轻地放在那个穴口,虽然四面来风,但灯火纹丝不动。
蒋山手指放灯之处说道:“此处就是佳穴之位,一步也不能离开,葬在这里你家才能出文章盖世之士,其余地方均不能成穴,不信你就试试。”
白莲道人为了稳当,就在自己认为可以立穴的地方,用油灯反复地测试,灯火均会被风吹灭。此时他才真正地叹服蒋山高超的风水之术。
一年过去了,白莲道人的母去世了,他就将其葬在蒋山所点的穴位中。
不久,蒋山又来到道观,并与白莲道人一起再去考证他母亲的坟墓。
蒋山看后叹道:“你这还有一点小的差误,我帮你纠正一下。”
于是,蒋山就做起自己的法事来,并在坟头的左边添了不少土。
事过几年,白莲道人的儿子苏洵就以文章出仕了,并连出了苏轼、苏辙。他们都是以诗词歌赋名振天下,在“唐宋八大家”中,仅苏家就占了三位。
这个“油灯定穴”的故事,至今还流转于四川各地。这说明风水术在中国民间与朝廷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在风水的诱惑与风水先生的指引下,即便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白莲道人也不可能无动于衷。他虽说不为子孙富贵,但求子孙贤达,而这只不过是他掩饰自己,以免被世人看轻。但他此举却为中国文坛推出了三位巨才,其贡献也是很大的。当然,除了风水的作用外,那就是三苏平时的艰苦努力与他们所赋有的特殊天分,才使他们成为傲世之才。
二、仁寿有哪些小众景点值得游览
仁寿县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虽然不如一些知名景点那样广为人知,但仁寿县内也有一些小众景点值得游览。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小众景点:
仁寿大佛
仁寿大佛位于仁寿县城西南的飞泉山上,是一尊高达156米的坐姿石刻佛像。这尊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虽然不如乐山大佛那样闻名遐迩,但仁寿大佛同样令人震撼,是研究佛教文化和石刻艺术的重要场所。
黑龙潭
黑龙潭位于仁寿县境内的黑龙潭镇,是一个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有着丰富的植被和清新的空气。黑龙潭以其清澈的湖水和周围的自然风光而著称,是一个适合徒步和野餐的好去处。
仁寿文庙
仁寿文庙是为纪念孔子而建的一座古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和儒家文化。文庙内的建筑风格典雅,有着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反映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
仁寿石窟
仁寿石窟位于仁寿县境内的石窟山上,是中国西南地区较为重要的石窟群之一。这里的石窟雕刻内容丰富,包括佛像、菩萨像以及各种佛教故事的场景。虽然规模不及敦煌莫高窟等著名石窟,但仁寿石窟同样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青神竹海
青神竹海位于仁寿县与青神县交界处,是一片覆盖面积广阔的竹林。这里的竹子种类繁多,翠绿欲滴,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在青神竹海中漫步,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是摄影爱好者捕捉美景的好地方。
天池山森林公园
天池山森林公园位于仁寿县西部,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公园内有天池湖、古寺庙、森林步道等多种景观,游客可以在这里进行徒步、观光、垂钓等多种活动。
仁寿古街
仁寿古街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四川民居和古建筑,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好地方。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四川小吃,购买一些手工艺品和土特产,体验当地的生活气息。
这些小众景点虽然名气不大,但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仁寿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机会。如果你对探索不那么商业化的地方感兴趣,这些景点绝对值得一游。
三、浙江东阳有哪些历史故事呢
东阳历史上的“包拯”——马光祖小考马云鹿马光祖(1200~1273),字华夫,又字实夫,赐号裕斋,封金华郡公,谥号庄敏。浙江东阳邑城西北隅(今东阳城区西街西花园里一带)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从南宋著名学者、参知政事(副丞相)真德秀学。历任沿江制置使、江东转运使、户部尚书、知临安府(今杭州)、三知建康府(今南京)、大学士、咸淳三年(1267)拜参知政事(副丞相)、咸淳五年(1269)拜知枢密院事(佐皇帝执兵政)、以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的光禄大夫)致仕。马光祖任官时,以公用器皿钱20万缗支稿军民,削减租税,收养鳏寡孤疾,兴学校,礼贤才,招兵置察。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免除前政亏欠钱百余万缗,罢减渔利税课,赐益于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15万石,又为库贮籴本200余万缗,发粜常减于市价,以利于民。修饬武备、防拓要害。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建康(南京)郡民为其建生祠6所。在知临安府(杭州)时,时值岁饥,荣王府积粮不发,马光祖一连三日往谒,力促荣王开仓济民,得粮活民甚多。马光祖一生,为军民造福,不畏豪强,体恤百姓,可与北宋名臣包拯相比。南宋大清官马光祖的断案判词最有意思,大多数是诗词(歌谣)。在宝祐年间(1253-1358),马光祖知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时,不畏贵戚、豪强、庭无留讼。福王强占民房养鸡鸭,反状告百姓不交房租,示意地方官代他勒索。官司打到府衙门,马光祖实地勘验后,判决道:“晴则鸡卵鸭卵,雨则盆满钵满;福王若要屋钱,直待光祖任满。”(《西湖游览志》)。马光祖对贵戚如此,对读书人却是另一种态度。一个书生翻墙进入所爱少女房间,被官府关押。马光祖一问案由,就出题《逾墙搂处子诗》面试,那书生秉笔疾书:“花抑平生债,风流一段愁。逾墙乘兴下,处子有心搂。谢砌应潜越,韩香许暗偷。有情还爱欲,无语强娇羞,不负秦楼约,安知漳狱囚。玉颜丽如此,何用读书求。”马光祖一见,大加赞赏,不但不责罚书生的非礼之举,反填一首《减字木兰花》词,判二人结婚:“多情多爱,还了平生花柳债。好个檀郎,室女为妻也不妨。杰才高作,聊赠青蚨三百索。烛影摇红,记取媒人是马公。”(《三朝野史》元朝吴莱)。马裕斋(光祖)知处州(今浙江丽水),禁民捕(青)蛙。有一村民犯禁,乃将冬瓜切作盖,-1-刳空其腹,实(青)蛙于中,黎明持入城,为门卒捕,械至于庭。(马光祖)公心怪之,问曰:“汝何时捕此蛙?”村民答道:“夜半。”“有知者否?”曰:“惟妻知。”(马光祖)公追其妻诘之。乃妻与人通(奸),俾妻教夫如此,又先往语门卒以收捕,意欲陷夫于罪而掘其妻也。(马光祖)公穷究其罪,遂置妻并奸夫于法。(《稗史》)。以上案件只是马光祖一生中无数件断案中之几事,可以证实马光祖也不逊于天下闻名的包青天,在断案判词上,且有丰富多彩的诗词(歌谣)的文学体裁来表现,凭此方面,应略胜于闻名天下的“包拯”。马光祖也应称得上东阳历史上的“包拯”或称为名副其实的马青天。在“武义新闻网”上(2005.12.25):“马光祖为武义人”,是何胜云先生的误证。笔者认为:据东阳马氏宗谱记:马大同十四世孙,马光祖生于南宋庆元庚申年(1200)八月二十四日,卒于咸淳癸酉年(1273)五月十五日,其先祖俦(马大同八世孙,又名文达)从东阳松山(今东阳千祥一带),居东阳邑城西北隅,至马光祖仍居西北隅。据《东阳岘西杜氏宗谱》记:二世祖思诚(1206~1273),字子谨,因侍任赘马之纯家居邑治西。又记:二世祖思诚继赘马之纯之孙女(马光祖姐妹)马府中。此处马府与马府园(花园)大致范围在今东阳城区东到西经泽巷口,南至张府前巷,西至中山路,北至西街。西花园里是今唯一与马府花园为留存之地名(里名)。据东阳马氏宗谱记:马壬仲与其侄马光祖先后从东阳邑城西北隅居东阳县仁寿乡(56都)马府。据《东阳紫溪邵氏宗谱》记:东阳紫溪十二世孙邵礼(生于1321年)尝为马府家栽花护园而得名为花园村。佐证元朝时马府仍名望与繁荣。此处旧属东阳县仁寿乡(56都)太师里。宋理宗(赵昀)御书“裕斋”为马光祖赐号,也因马光祖其祖马之纯赠太师越国公与其父马正己赠太师齐国公而得“太师”里名。马府花园(今东阳市南马镇花园·马府村)是后来才出现之地名。马府是东阳古代五府(厉文才刺史、何梦然太师、乔行简平章、葛洪太师、马光祖制使)之一。马光祖之祖父马之纯与其父马正己以崇尚风水宝地之因,先后葬于武义24都宝岩寺(今武义县马府下村、墓区已毁)。此处应为马太师墓。而马光祖生前虽未赠过太师,也以风水宝地之因,御葬于武义县四都洪桥头福圣寺旁(今武义县熟溪街道福圣寺村后山),其墓不能称为马太师墓、应称为马制使墓。东阳马氏宗谱记:购买山田五百庙以给福圣寺祭守,是东阳马氏族人购买之山田的。经笔者考证:今在马光祖墓处有一件石稀头部,正是南宋时墓兽之物。几百年以来至建国前,东阳马光祖后裔(含马大同后裔)一直去马光祖-2-墓前祭祖活动。今由马大同后裔(武义籍)在新建的墓碑文记:马光祖,字华父,金华武义马邨(即马村)人,是误证。据武义《马氏宗谱》民国五年(1916)重修本记:始祖将军(实为东阳茂陵马氏二世祖马肖宗)、二世祖之纯(应为马大同十二世孙)、三世祖州同(只见于清代官职名称之中,武义马氏谱也记为官职)四世祖光祖(应为马大同十四世孙)。笔者初步认为此谱在清代修谱者之伪造之谱且马氏世系混乱。此谱中有一文《谨录光祖作吏部郎中梁膺传》,马光祖与“梁膺、字景李、同里人”。从以上史料可以佐证马光祖是东阳人,根本谈不上与梁膺为武义人或同里人了。此文也可能伪作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也是伪造之文。著名学者严佐之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认为:有的家谱,更不排除修谱者故作攀附之现象,笔者也认为:攀附之风古今都有,已影响到谱书之可信性。笔者又认为:马之纯等人早已葬于武义境内,马光祖也因崇拜风水,相中此处风水宝地而御葬于武义县福圣寺后山。今位于武义县马村马太师庙,民间以祭祀马光祖是百姓崇神之活动,信徒们对马光祖一生为民造福的大清官崇拜,但民间之误传马光祖为太师。马光祖其父马正己与祖马之纯实为太师。《宋史列传》中记马光祖为“婺州金华人”是误记,应为东阳人。其一:马光祖曾封为金华郡公、东阳县历史上属婺州、金华郡府管辖。其二:元仁宗(1312~1320在位)时,史臣袁桷提出搜访遗书,来补充《宋史》史料,其中有元朝国史院所存的宋朝名臣文集及杂书记载,悉皆遗缺散在民间的宋代史籍日就湮落,在宋朝末年时的史料残缺,就把马光祖为“婺州金华人”而误写入《宋史·列传》之中。今存于武义马村的皇帝圣旨,赐马光祖之文书写得年代为“咸淳二年”(1266)与《宋史·列传》记拜马光祖为参知政事时间在咸淳三年(1267),二种在时间相差一年,是否是原件值得商榷。在东阳市佐村镇溪北村马氏宗祠内,今存有马光祖赐号“裕斋”匾。笔者认为:东阳溪北村马氏与武义马村马氏应同属东阳茂陵马氏马府(防军)派之裔,且武义马村马氏应从东阳迁居,不是像武义马氏谱中《马氏源流》所记:马光祖独自累犯元朝被开庆皇帝(宋理宗,公元1259年)抄没易姓密氏子孙辈播迁四方、东阳安田(安恬)、葛府(误记、应为葛氏聚居地)……在此文中,有多处误记。历史上的马光祖为军民造福得罪权贵而罢官,后又官复原职,笔者认为:在东阳境内属马光祖国各地后裔的马氏村落就达20-3-多个,并分衍东阳境外各地。在元朝时马府(今东阳南马马府)仍名望与繁荣四方。武义马氏宗谱中的《碑记》一文源于《东阳马氏宗谱》。东阳马氏宗谱首次修纂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比武义马氏宗谱要早几百年是可信之史料。《东阳茂陵马氏宗谱》(2002年版)也记马光祖为太师等有几处有误记。东阳马氏宗谱除几处有误之处,应该是可信的史料。在明代万历金华府志与历代东阳是志中记载:马光祖的出生地、进士出身,加上东阳马氏谱中的序文、世系,世传与马光祖的生卒日期等内容记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马光祖葬地在武义不等于马光祖是武义人,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不能攀附。笔者还是认为马光祖应为东阳人。笔者也是马大同后裔,记得少时去上坟,家人提着灯笼,灯笼字号为“马·太师第”,因马光祖之祖父马之纯与其父子正己为太师而得名,东阳马大同后裔,灯笼都以“马·太师第”之号的。马光祖家中,在南宋时出过三公、二太师与五进士,即赠马邦(又名定、字千里)太傅鲁国公,赠太师越国公马之纯并于隆兴元年(1163)进士,赠马正己为太师齐国公,马壬仲(马之经继子,原籍福建建阳,后入籍东阳)于绍熙元年(1190)进士,马光祖于宝庆二年(1226)进士,马润祖于淳祐元年(1241)进士,马光国于宝祐四年(1256)进士。据道光东阳县志记:东阳邑城思贤(坊)为马之纯而立,在下金宅巷口(今东阳城区西街与西经泽巷口一带),至元朝时思贤坊尚有马(光祖)制使祠堂(见清康熙《新修东阳志》)。又记:东阳县“第一峰”,在县东八十里24都(今东阳三单乡与磐安县岭口镇)内,高八百丈、周十五里。宋宁庙当祷雨于此,甘霖浮应参政马光祖奏赐此名。笔者认为:马光祖是地地道道东阳人,且世居东阳邑城西北隅。也是东阳历史上的“包拯”与“马青天”。史料来源:《宋史》、《辞海》(1980年版),清《[雍正]浙江通志》、明[万历]金华府志》、《金华市志》(1992年3月版)。历代东阳县志[明隆庆志,清康熙志,道光志(八年与十二年二种版本),民国稿]《东阳市志》(1993年12月版)、《浙江省东阳县地名志》(1986年版)、《东阳市文化志》(1998年9月版)。东阳《安恬马氏宗谱》清同治八年(1869)与民国六年(1917)等重修本。东阳《茂陵马氏宗谱》清乾隆元年(1736)与民国甲申年(1944)等重修本。东阳《茂陵马氏宗谱》2002年1月版。东阳《西源马氏宗谱》清雍正八年(1730)等重修本。-4-东阳《西阳马氏宗谱》民国时重修本。东阳《松山马大宗谱》建国前刊本。东阳《下宅马氏宗谱》民国重修本。东阳《松山马氏大宗祠会参祭谱》民国三十六年(1947)刊本。东阳《岘西杜氏宗谱》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等重修本。东阳《紫溪邵氏家谱》清道光五年(1825)等重修本。附:清代东阳人赵衍作《马府园》诗一首。赵衍,字湛卿,号心远,又号香沙。清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主纂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马府园①春风拂拂几畦蔬,闻道思②马氏居。人去罗浮空有梦,鲲飞神治已无鱼。茂陵③当日曾遗稿,学士④他年此式庐。往事沧桑君莫问,熏名犹自两朝书。注:①马府园:即马邦、马之纯、马正己、马光祖祖孙四代居住的马府花园。在东阳城区西街西花园里一带。②(xián)同“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