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历史故事 关于介休绵山的历史传说,你了解多少

一、关于介休绵山的历史传说,你了解多少

关于介休绵山的历史传说有很多,比如说割股奉君,还有渡口思归的故事。

一、割股奉君

在春秋时候,晋国献公非常宠爱一个骊姬,而这个骊姬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公子重耳就遭受迫害,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但随着公子重耳一起逃离的还有介之推,这些人逃离的比较匆忙,身上有没有钱,所以一路就人机挨饿的到达了五鹿。这些人便上前去要一些饭吃,农夫却只给了一块土疙瘩。重耳就非常的不开心上去想要打那个农夫,其他人却说土地是国家的象征,这就意味着天要赐公子土地。接着一群人就往前出发,然后有人发现介之推不见了,还说介之推撇下主公自己逃生去了,正说着就见介之推带着一个碗走过来,碗里边还散发着阵阵的香味儿,然后重耳接过来一看是肉汤,就喝了个金光,结果在喝完之后发现介之推走路一瘸一拐的,而且衣服上还有鲜血,才知道是介之推从大腿上割肉熬的,从而十分感动,并且表明当上皇帝之后会回报介之推,介之推却说不求任何的报答,只希望主公能成为一位清明的国君。

二、渡口思归

在重耳一行人到达秦国后,就受到了秦穆公的厚爱,而且秦穆公为了帮助重耳成为皇帝,就率军护送重耳来到了黄河渡口。在这19年里,随着重耳鞍前马后的壶叔过怕了穷日子,在收拾行李的时候把很多破东西都搬进了船内,重耳看见后就哈哈大笑说,回国当上皇帝后有很多的好东西,不需要这些破烂,就让壶叔把这些破烂扔在岸上。这些情况被介之推看了个清楚,介之推就苦笑一声自言自语道,还没有回国就是这样,如果真当上了皇帝,更不知道是什么样子,所以介之推在这个时候就萌发了归隐绵山的心。

最后,介休绵山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我国5a级旅游景区,所以来介休绵山旅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介休的来历是

介休的来历与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介子推有关。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战国时期属魏国。秦灭六国时,于魏赵边界休整,之后攻赵,秦代因此置界休县。新莽时期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杜预臆说界休当为介休,晋武帝司马炎遂改界休为介休。北周大成元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

介休市简介如下:

1992年国务院批准介休撤县设市,仍隶属于晋中行署。1999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县级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辖、地级晋中市代管。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地理坐标东经111°44′10″——112°10′14″,北纬36°50′01″——37°11′04″,北、东北部分别与汾阳市、平遥县接壤,东南与沁源县毗邻,西南与灵石县相连,西北与孝义市相望。

介休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辖5个街道、7个镇和3个乡,行政区域总面积744平方千米,总人口41.9万(2016年)。城镇化率64.3%,居山西省各县市第三位。

介休市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文明史逾2800年。介休处于太原经济圈节点,与汾阳、孝义共同构成太原经济圈次中心,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清明(寒食)节文化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级示范点、山西省科教兴市先进单位、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双拥模范城市、山西省造林绿化先进市、山西省林业生态市、山西省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市、中国中西部可持续发展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小城市百强县市、山西省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之一、阿里巴巴“千村万户”试点县市、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点、第十一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圆桌论坛举办地、中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

介休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三、介休历史沿革

介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周代,鲁隐公五年(前718年),这里曾是晋大夫士会的食邑。最著名的事件当属春秋时期,晋文公因介子推的割股奉君行为,他的隐居地绵山成为了介休的名称来源。子推的忠诚与隐居故事,使得介休有了“三贤故里”的美誉。

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的历史变迁丰富多样。最初设置为邬县,后秦朝改为界休县,新莽时期更名为界美。东汉时期,再次恢复界休之名。西晋时期,以介子推命名介休县。十六国时期,两县曾一度废置。北魏时期,介休县再次设立,并在北齐时期并入永安县。北周宣政元年恢复,后更名为平昌县。隋朝时期,灵石县从介休析置,不久又合并回介休,归属太原郡、西河郡、汾州等地。

直至1992年,国务院批准介休撤县设为县级市,行政区域保持不变,继续隶属于晋中行署。如今,介休划分为7个镇和3个乡,以及232个行政村和5个街道办事处,继续保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扩展资料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侧,汾河南畔。距省会太原市139公里,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轻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介休素有陕晋通衢之称,是三晋腹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境内南同蒲铁路复线及国省主要干线祁临高速公路、大运一级路、东厦公路等6条公路呈网格状贯穿全境,市乡公路四通八达,与国道交错连接。全市现有火车站5座,铁路专用线15条,其中介休火车站为国家一等站,站内建有大型编组站一个,年客运量9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1230万吨,担负着原临汾铁路分局70%的货运任务,是南同蒲沿线最大的货运站。

四、介子修的历史传说

是介子推吧

奉公子重耳出亡

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割股充饥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注解:“股”非“臀”,意为“大腿”,是介子推割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救得重耳!

辞官不言禄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此小人却放火四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又命人葬之于绵山,秦二世时迁葬于故里裴介村。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