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一、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1、烽火戏诸侯

严格来说,这个不算春秋时期的故事,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0、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在春秋战国这个历史的瑰宝中,诸子百家如同璀璨的繁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汉书·艺文志》记录着这一时期的学术盛况,共分189家,4324篇,将学术思想划分为儒、道、墨、法、名、阴阳等多元体系,其中儒道两家尤为引人注目。

儒家,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孔子(《论语》的编纂者)以其深邃的教诲引领世人;孟子主张仁政,让仁爱成为社会的基石;荀子则融合礼法,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法度。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孔丛子》等典籍,犹如儒家的繁花盛开,滋养着后世的智慧。

道家的世界则深邃而神秘,老子的《道德经》如同浩渺宇宙的指南,列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子、鹖冠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如同天籁之音,启迪着人们追求自由与自然的和谐。其中,庄子被誉为南华真人,他的《庄子》是道家哲学的巅峰之作。

墨家,以兼爱、非攻、节用为基石,墨子和其弟子们如禽滑釐、孟胜,他们的行动和理念,如同一道道照亮公正之路的光束。墨家的故事中,孟胜的忠诚与牺牲,以及阳城君与田襄子的故事,展现了墨家伦理的坚韧与伟大。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管仲、赵鞅、李悝、商鞅、慎子、申不害、韩非子、李斯等人,他们以实际行动推动法律与改革,使国家治理更加有序。秦相吕不韦的弟子荀卿,以及法家士匄、子产等,他们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战国时期的学术世界中,阴阳家邹衍、公梼子等人用五行理论解读自然,名家邓析、公孙龙等人探索逻辑的边界,纵横家如鬼谷子的弟子苏秦、张仪则在外交策略上大放异彩,他们的智慧和策略影响了整个战国格局。

在战国的舞台上,兵家如孙武、孙膑、吴起、尉缭等,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厚的战略智慧,为历史的烽火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农家奉神农为祖师,许行与弟子们的耕桑理念,与医学的《黄帝内经》、《难经》并肩,共同构建了战国时期多元而丰富的学术世界。

农家的实用主义与医家的精湛医术,告子的哲学探讨,以及小说家的民间故事,都在各自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战国时期的改革者如齐威王的邹忌改革,更是展示了思想的力量与实践的结合。

诸子百家,各具特色,他们的思想碰撞和交融,塑造了战国时期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象,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这段历史,就像一部宏大而生动的学术交响乐,每个音符都承载着智慧与勇气,至今仍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烽火戏诸侯、问鼎中原、老马识途。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3、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春秋战国详情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有哪些

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2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3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