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关于源自历史有哪些成语

一、源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1、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例句: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2、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出处: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二、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及其解释:

一、草船借箭

成语解释:源自中国三国时期,吴国与蜀国之间的一场经典战役故事。周瑜巧妙地使用草船诱导敌人箭雨,使诸葛亮的蜀军获取了大量箭矢物资。寓意:通过智谋与策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此成语也用于形容富有计谋的人利用敌人势力为己所用。

二、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的故事。原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军师孙膑利用兵法策略,攻击敌国的薄弱环节,迫使敌国放弃原先进攻的盟友赵国的战略。成语解释:通过攻击敌人的要害,以解救被围困的盟友或目标。寓意:指在复杂的形势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负荆请罪

源自于战国时期名将廉颇的故事。成语解释:形容向人认错道歉并接受惩罚的诚意态度。寓意:谦虚地接受批评与责任,具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体现了团队协作中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四、纸上谈兵

来源于战国时期的军事策略家赵括。成语解释:仅在纸上空谈军事策略,没有实战经验。寓意: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能空谈理论而不付诸实践。也用来形容只会理论不会实际操作的人。

以上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历史故事,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每个成语都是一段故事的浓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和哲理的体现。

三、源自历史的成语

源自历史的成语:舍生取义、塞翁失马、虚位以待

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四、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3个和3个源自寓言古文的成语

中国古代寓言的成语

1、掩耳盗铃: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讽刺自欺欺人的可笑行为.

2、叶公好龙:比喻口头说喜爱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

3、塞翁失马: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能因此得到好处.

4、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5、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6、亡羊补牢:羊跑了,再去补修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想办法补救.

7、守株待兔:比喻希望不通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8、画蛇添足:在已经完成的工作上,作多余的加工,反而造成失败.比喻作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妥.

9、黄粱一梦:比喻人生虚幻.现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10、盲人摸象: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历史故事的成语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五、关于源自历史有哪些成语

1、负荆请罪【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举例造句】:我今特来寻贤弟,负荆请罪。【典故】: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位重臣蔺相如与廉颇,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社稷,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2、望梅止渴【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举例造句】: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六、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