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剧本?要关于历史故事的剧本,不要超过十分钟。

一、要关于历史故事的剧本,不要超过十分钟。

毛遂自荐

旁白:“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说的是平原君的门客毛遂在赵国都城邯郸被包围的危急时刻,自告奋勇、力斥楚王的故事。

第一幕说服楚王

平原君力劝楚王

楚王极力推脱

卫兵持戟站立

第二幕毛遂自荐

(琵琶配乐,表达平原君忧虑的心情。)

随从:吾君为何焦虑啊?

平原君:哎!眼下我正要奉命去楚国求救兵,但我担心楚国因为害怕秦国而不会轻易出兵。所以,我打算先以好言好语相劝,以打动楚王,同意出兵,如果能成功,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他不同意出兵,我再以武力威逼,只有他同意出兵,我等才能回来呀!

随从:啊!对,此行使命太重要了!

平原君:是呀,是呀,我家宾客千人,真正具备文才武略的人可是太少啰!

毛遂:吾君不必多虑,把我也算上,凑个数吧!

平原君:嗯?先生在我门下几年了?

毛遂:三年。

平原君:哦,哈哈。世上有才干的人就像装进布袋里的铁锥一样,它锋利的锥尖立即就会露出来。你在我这里已经三年了,却没有一个人称颂过你,也没有听说过你有什么本领,可见先生没什么才干,先生还是不去为好。

毛遂:那就请您把我装进布袋里吧!要是早把我装进布袋里,何止露出一点尖来,恐怕连锥子把都露出来了。

平原君:好,试试吧。来人!

卫士:在!

平原君:备车出发。

第三幕力斥楚王

平原君:极力劝说楚王。

楚王:一直犹豫不肯答应。

毛遂:联合抗秦的计划两句话就定了,谈了半天,迟迟不定,是何道理?

楚王:噢?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我的门客。

楚王:还不快给我下去,我与你的主人谈话,你上来干什么?

(琵琶配乐衬托毛遂的慷慨陈词,剧情达到高潮。)

毛遂:大王,你敢于这样无理地申斥我,是凭借着你楚国百万雄兵,如今我距离你不到十步远,楚国的军队你也无法依靠啦!大王,你的性命就掌握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主君就在面前,你这样无理地申斥我,你把我的主君又置于何种地位呢?我听说商朝的成汤一开始只有七十里地盘,结果最终却打下了天下;周文王也只有百里土地,而终使天下的诸侯向他称臣,他们不是凭借着兵多地广,而是能根据形势发挥出威力。而今,楚国有土地五千里,精兵百万,这是称霸天下最大的本钱呀!这样一个强大的楚国,又有谁能战胜得了呢?然而,秦将百起,无名小辈,带着几万兵,头一仗就占领了你们楚国的国都,第二仗,就烧了余林,第三仗就烧了你们祖先的宗庙,连你们的祖先都受到了侮辱,这百年的仇怨,连我们赵国都感到羞辱,难道大王您就不感到耻辱吗?赵楚联合抗秦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了我们赵国呀!大王。

楚王:嗯,是的,是的,正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一定用我楚国的全部力量与赵国联合抗秦。

毛遂:那么,定下来没有呢?

楚王:定了!定了!

毛遂:好!来人,取鸡狗马血来!

卫士:取鸡狗马血来!

丫环:送上鸡狗马血。

(琵琶配乐体现赵楚联合的欢乐气氛。)

毛遂:赵楚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大王,您先上请,其次是我的主君,然后是我。

(毛遂、平原君、楚王,一饮而尽。)

旁白:“毛遂自荐”就是毛遂自告奋勇来推荐自己。虽然,三年来在平原君府上,未见毛遂有所表现,然而经过说服楚王出兵抗秦这件事,充分地显示出毛遂的见识才干,大智大勇。平原君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目光短浅,险些失去毛遂这样的人才。通过“毛遂自荐”这个成语的表演,我们应该学习毛遂自我推荐的精神,同时吸取平原君险些失去人才的教训,争当伯乐,为社会多做贡献。

演职人员

平原君:卢远索

楚王:郭威

毛遂:谢亚力

随从:胡智贵

平原君卫兵:蔡三达

楚王卫兵:陈睿尧

丫环:潘佳

编剧:何菊秀

旁白:张池

琵琶配乐:林雅璇、林菠

服装:柯薇薇

导演:陈建华

演出单位:厦门市音乐学校初二年段

演出时间:二○○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演出地点:厦门市警官俱乐部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周部落……)

文王:当今乱世,纣王无道,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我怎样才能救民于水火呢?

随从:大王休要忧虑,先前计划今日出去打猎,日期已至,可否起身?

文王:本王若要出巡打猎,能猎到什么好东西呢?

随从:待小人出去找个占卜者,预料一下后事如何?

文王:快去!快去!休要误了本王的好运,赶快去找,不得有误!随从:遵命!

(稍后……)

随从:大王!小人已把那神人请来了,正在殿外恭候!

文王:有请。

占卜:大王!

文王:尊师预测本王今日出巡有何好运?

占卜:待本师测之!

文王:啊!尊师!你这卦算得怎么样了?

占卜:依卦相看,大王猎到的既不是虎,也不是豹,而是辅佐大王的治国之能臣啊!

文王:好!好!好!尊师此卦算得极为巧妙!来人!重赏千金,送尊客!

(渭水河岸……)

姜尚:据说周部落姬昌,宽厚仁爱,爱民如子,可能有得之天下的希望,待老夫天天到这渭水河岸钓鱼,终将一日,必定能见到他!

随从:你这糟老头!见了文王,还不参拜!

姜尚:哎!老夫在这钓鱼多日,也不见一条鱼上钩啊!

文王:敢问老先生高姓大名?

姜尚:老夫姓姜名尚,今年七十有余,在这钓鱼多日,希望有个贤能之君能拜见老夫,今日见你,定为日后之君,可是你的随从……

文王:请恕随从无礼!可是老先生这样能钓到鱼吗?

姜尚:老夫这样的钓鱼法,叫做“愿者上钩”!

文王:敢问老先生对当今乱世有何高见?

姜尚:纣这个昏君整日饮酒作乐,统治极为腐朽,百姓欲将暴动,大王何不趁此机会发兵,直逼朝歌,百姓必将投奔大王,大王就可以取得天下了!

文王:哎呀!原来老先生就是本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所景仰的姜先生啊!请受本王一拜!

(周部落……)

文王:姜先生,我们要征伐暴君,您看应该先攻打哪一国呢?

姜尚:依臣之见,应先攻打密须。

文王:密须?不过这密须国君厉害得很,恐怕打不过他。

姜尚:密须国君荒淫无道,百姓对他已经恨之入骨,就算他再强大十倍,我们也不用怕!

文王:好!那就请姜先生派兵攻打密须!

姜尚:臣遵命!

(几天后……)

随从:启禀大王,姜先生已把密须国、崇国打败,正在回部落的路上!

文王:好!本王就在此静候姜先生!

姜尚、武王:参拜大王(父王)!

文王:姜先生啊!您真是神机妙算,真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啊!姬发,姜先生是旷世奇才,治国之能臣,今后你一定要像待我一样对待姜先生啊!

武王:是!

姜尚:不敢!不敢!老夫只要效忠于大王,就无愧于天下!

——落幕

编剧:钱爽

指导教师:傅勇

演出:福建厦门松柏中学初一学生

立木示信

第一幕求贤变法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点点、小太极、秦孝公、商鞅

场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点点唱流行歌曲上。

点点:妈,我上学了。(边走边唱,不小心摔跤昏倒在地,小太极上)

小太极:点点!点点!快醒醒啊!

点点:(醒后作迷惑状)小太极,我这是在哪里?这两个人打扮的像古代人,他们在干吗?

小太极:你刚才摔了一跤,进入了时光隧道,现在你在战国时代的秦国。这是秦孝公,这是公孙鞅。因为公孙鞅是卫国没落的贵族,人们都叫他卫鞅。他们正在商讨国家大事呢!

孝公:我再也不要过这种受人欺凌的日子了,我要让我的国家强大起来!

卫鞅:大王,一个国家要强大起来,就必须要重视农业生产,训练好军队,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打仗勇敢的将士,要给予奖赏;而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贪生怕死的人,一定要加以处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道理。

孝公:先生说的极是,本王决定启用你进行变法。

第二幕舌战群臣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

场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大臣甲、乙、丙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孝公要启用商鞅这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了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够乱改!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孝公吧!(小太极上)

小太极: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旧礼改不得!

卫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本王封你为左庶长,请赶紧制定出变法方案来。(点点、小太极上)

点点:小太极,卫鞅制定出变法方案了吗?

小太极:当然制定出来了,孝公看了非常满意,让他赶快公布,可商鞅害怕新法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于是就想出了一个“立木示信”的办法。

点点:立木示信?

小太极:跟我来,你看了就知道了。

第三幕南门立木

地点:都城南门、北门

人物:卫鞅、兵勇、围观群众、扛木壮汉

场景:1.城门口一派热闹景象,一耍猴人吆喝叫卖,猴子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人围观。2.卫鞅坐于北门,旁立一兵勇,手持赏金。(一兵勇手持木头、告示,另一兵勇敲锣上)

兵甲: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吸引众人围观)

甲:咦!这上面写什么呀?

乙: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金。(众人哗然,不可能吧!)

甲:这根木头顶多百来斤,扛到北门也不是什么难事,怎么会给这么多金子?

丙:我看,说不定是个圈套。(丙对丁说)不然你去试试?

丁:我去试?你怎么不去!

(兵勇甲朝另一场景走去)

兵甲:禀告大人,围观的人是挺多,可没人敢扛木头。

卫鞅:传我的命令,把赏金加到五十金。(兵甲疾走到城南门)

兵甲:大人有令,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人群骚动)

众人:这新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呀?

(一壮汉分开人群走上前)

壮汉:唉!你们在看什么热闹?

丁:左庶长令,谁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赏五十金,你信吗?

壮汉:管他呢?我来试试!

(壮汉扛木头往前走,后面围观群众跟至北门)

壮汉:大人,我把木头扛来了。

卫鞅:好!好!你能够相信并执行我的命令,很好!来人哪!赏五十金给这位壮汉。

甲:天哪,真的赏了他五十金。

乙:看来,这个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以后他的命令可不能不信了。

丁:真后悔,以后遇到这样的好事,我第一个上。(点点、小太极上)

点点:噢,“立木示信”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卫鞅可真厉害!

小太极:通过这件事卫鞅树立了威望,开始推行新法,没过几年,秦国就强盛起来,成了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孝公十分欢喜,就把商、于一带的十座城镇封给了卫鞅。从此,人们就把卫鞅叫商鞅了,他在秦国的这场变法也被称为“商鞅变法。”

点点:商鞅变法?我们历史课上讲过,老师说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得罪了太子,后来太子即位,就用五马分尸的酷刑把商鞅杀害了。

小太极:是呀,任何变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商鞅的变法遭到了一些顽固贵族的强烈反对。不过,商鞅虽然死了,可他推行的新法已经在秦国扎下了根,再也无法改变了,他的变法为后来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钟声响起)

点点:小太极,不好了,学校上课了,你快把我送回去吧!

小太极:这好办,闭上眼睛,跟我来!

——剧终

编剧:厦门市逸夫中学历史组时欣欣

指鹿为马

背景

秦朝末年,统治腐朽,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的烈火燃遍了中原大地。秦将章邯统领的秦军主力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此刻西楚霸王项羽的数十万大军正向秦朝统治中心咸阳逼近。而处在深宫之中的秦二世却对此一无所知,丞相赵高封锁了一切消息,多次对二世说:“关东盗毋能为也”。昏庸无能的秦二世就是依靠赵高的奸计才登上皇位的,此时已对他言听计从,皇宫之中,秦二世等人依然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二世把大权交给赵高,大小事情皆由其裁决。赵高权倾朝野,想要犯上作乱,但还是担心有人不听他的,于是他又想出了一条奸计,演出了一场“指鹿为马”的阴险剧。

场景一

赵高府大厅,一张桌子(充当几案)。

一天,赵高得知章邯在前线投降了项羽,十分恼火,怒气冲冲地回到府中。在大厅里来回踱步,边踱步边气愤地说:“气死我也!气死我也!”然后一屁股坐在几案旁,作沉思状。片刻,他自言自语道:“没想到章邯这个没用的东西,这么快就投降了项羽,葬送了我30万主力。唉,二世这个饭桶是指望不了的,得搞掉他才行。(停顿片刻)想我赵高如今权倾朝野,就连皇上也在我的控制之中,李斯一族已被我铲除,可老夫心里还是没底,朝中究竟有多少大臣听我赵高的,有没有人敢与我作对呢?(带着疑问的神态思考了一会儿。突然,眼珠子溜溜一转,有了主意。)明日早朝,我何不试一试呢?(说完便进了里屋)

场景二

秦朝皇宫大殿上,一把椅子(充当龙椅)。

第二天早晨,大臣们三三两两地走进了大殿。他们互相问候着,议论着二世很久未上朝,今天是否会上朝,以及近期的战况。这时,司礼太监走上了大殿。

司礼太监:上朝——(群臣在龙椅前面分两队站立,等待皇上驾到。)

皇上驾到!(二世昂首阔步缓缓从侧边走进大殿,太监用长袖拂了几下龙椅,然后二世坐上龙椅。)

群臣:(两队向中间靠拢,并面向皇帝鞠躬行礼)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二世:众卿平身。

群臣:谢皇上!

司礼太监:今日早朝,有事奏来,无事退朝!(群臣恭敬地立在两侧,都不说话。)

赵高:(眼珠子在其他大臣身上阴险地扫视了一圈,见无人上奏,于是便站出来。)陛下,臣有事上奏。

二世:哦,丞相有何事要奏?

赵高:臣昨夜观天象,我朝乃吉星高照,陛下头上也是一片祥云啊!为恭祝陛下圣安,老臣特献给陛下一件礼物。

二世:(略深情)丞相日理万机,替朕分忧,夜里还想着国家和朝廷,难得,难得啊!(急切地)是什么礼物?快呈上来,让朕一睹为快!

赵高:来呀,把礼物呈给陛下。(下人牵着一头鹿走了进来。)

赵高:(向皇上介绍)陛下,这是一匹马。它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色泽纯正,是世间难得的好马。(群臣一听赵高说这是马,大惊,纷纷探头细看。)

二世:(看了几眼鹿,笑着说)丞相弄错了吧,怎么把鹿说成马了呢?(群臣听皇帝这么一说,于是便大胆地议论起来。)

赵高:(低头作揖)陛下看仔细了,这的确是一匹马。(听到后面有议论的声音,于是转过身,大声地咳嗽了几声,群臣赶紧安静下来。)

二世:(变得疑惑起来)哦?(并开始端详这头鹿)

赵高:陛下如若不信,可以问问诸位大臣。(说完走到一位大臣面前,阴险地问)吴大人,你说说,这是鹿还是马?

大臣吴:(看了一眼那头鹿,稍停片刻)那分明是一头鹿。不然,为什么它有那么长的角,尾巴又那么短呢?

赵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你肯定看错了,这可不是一般的马。请大人再走近一点,仔细看清楚。(于是大臣吴再次端详那头鹿。赵高说完走到另一位大臣面前)李大人,请你说说,它是鹿还是马?

大臣李:(战战兢兢地对着那头鹿端详了一会儿)老臣眼花,看不清楚。(说完就保持沉默。赵高又走到另一边。)

赵高:张大人,你离它比较近,你来说,它是鹿还是马?

大臣张:(满脸堆笑,与赵高暗中相互使了一个眼色,吞吞吐吐地)这的确是一匹马,一匹好马。(赵高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群臣齐声:陛下,丞相献给陛下的的确是一匹马,不是鹿。丞相是不会弄错的。

二世:(仍半信半疑地看了那鹿一阵子)原来是朕看错了。丞相一片忠心,朕心领了。

赵高:(傲慢地示意太监)来呀,把这匹马牵下去。(司礼太监牵马下,然后又回到原位。)

二世:(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对太监说)朕今日有些累了,退朝吧!

司礼太监:今日早朝到此,退朝!(群臣退朝,离开大殿,众大臣向赵高行礼告辞,赵高不理,态度傲慢。他走到大臣吴跟前,阴险地说了一句:“吴大人,你可要保重哦。哼!”然后离去,大臣吴木然地立在那里。三个大臣边走边私下讨论。)

大臣甲:这下吴大人落到丞相手中,肯定会被满门抄斩的,惨了!

大臣乙:他怎敢和丞相过不去呢?

大臣丙:唉,咱们等着看他的悲惨下场吧!

(三位大臣唉声叹气地走了。)

买椟还珠

旁白: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商人,专门做珠宝生意。这个商人十分精明,为了使他的珠宝显得更有价值,他还精心制作了一个个精美的盒子来包装珠宝。

商人:卖珠宝啊!谁买上好的珠宝啊!

旁白:一天,一位郑国人刚好路过。

商人:您是李公子吧,久仰大名,来看看珠宝吧!

郑国公子:有啥珠宝,拿来看看!

商人:(拿珠宝)这些都是十分罕见的珠宝啊!这是上好的翡翠,这是南海的珍珠,这是金龙,还有……

郑国公子:那个看起来不错……

商人:公子您可真有眼光,这可是本店最好的珠宝,上面还有黑宝石……

郑国公子:嗯,不错,不错,真是漂亮,罕见的漂亮!正好我夫人要过生日。(挑了挑)好了,好了,不必啰嗦了,这个我买了,多少钱?

商人:五百两。

郑国公子:五百两,可真不算贵,就不用找了。呵呵!这个盒子可真好看啊!木头是香的,还镶着宝石呢!

商人:公子慢走。

郑国公子:嗯?!这是啥东西?太难看了,还你!(把珠宝扔给商人)

商人:不要珍珠,要我的盒子,真是奇怪!

新版买椟还珠

旁白:话说两千五百年后,楚国商人的后代已不再卖珠宝,而是当上了某工程计划委员会的主任,郑国公子的后代当上了工头,靠包揽工程发了大财。据说他又上演了一场买椟还珠的闹剧,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

主任:(在看报纸,自言自语)都这么晚了,怎么没人来送礼?(工头敲门)张主任在家吗?

主任:谁啊?

工头:主任,是我——小李呀!这是我们的桥梁工程计划书,请您过目。

主任:这么长,乱七八糟的,叫我怎么看啊!等我研究研究(烟酒烟酒)再说,你过几天再来吧!

工头:主任啊!我们工程队几百人正等着开工呢,请您高抬贵手……

主任:不急,不急,这几天我正忙着为我的夫人过生日,没空。

(主任将工头推出)

工头:这老狐狸,不就要金银首饰吗?装什么样子?!(到珠宝店)有人吗?

老板:有,有,您好!您要买珠宝吧!看,美国进口的钻石,南非的宝石,意大利的……

工头:那个意大利的看起来不错,拿来看看!

老板:OK,有眼力,原装进口一万块,打折以后,九千块。(工头伸出两根手指)什么?八千块吗?

工头:两百块!

老板:什么?(惊讶的样子)九千块就是赔本价了,两百块买盒子都不够!

工头:我就只要买珠宝盒子!

老板:什么?买珠宝盒子?这可是“马可波罗”,世界名牌,就是盒子也要五百元!

工头:好!就五百元!成交!

(工头拿了一颗破珠子放在盒子中,离开)

老板:幸亏是假的,不然我要亏死了!

工头:主任,您夫人的生日礼物,马可波罗牌的钻石,世界名牌,要一万块呢,一万噢!

主任:好,不错!(指珠宝)

工头:那我的计划书呢?

主任:(改口)你的工程计划很不错,我已经替你办好了一切审批手续,可以开工啦!

工头:谢谢,谢谢!(出门后)哈,才花了六百元就拿了一个三百万元的大工程,哈哈哈!我又要发大财了!

二、历史故事剧本!急!

演蔡文姬吧。

《蔡文姬》郭沫若

《蔡文姬〔1〕》

(第四幕第三场)

丞相府后园中的松涛馆,有苍松古柏甚为畅茂,花坛中芍药盛开。同日辰时。

曹操在馆中席地坐在正面,右贤王去卑与周近并坐在右翼。在曹操的左侧,曹丕坐在左翼,与周近相对。

曹操:(对右贤王)谢谢你和呼厨泉单于,你们送了那么多礼物来。

去卑:对中原来说,我们匈奴的骆驼恐怕比较稀奇得一点,所以呼厨泉单于特别贡献二十头,以表示诚意。

曹操:真真多谢你们。右贤王,我想请问你。左贤王和你是不是亲弟兄?

去卑:不,他是我伯父的儿子。呼厨泉单于和我是亲弟兄。

曹操:你们还和睦吗?

去卑:(迟疑了一会)不那么太好。

曹操:为什么呢?

去卑:左贤王豪强得很,他一心想学我们的祖先冒顿(墨毒)单于〔2〕,他自己也就取名为冒顿。我们照着汉字的音,背地里喊他是“矛盾”。

曹操:哈,我也听人这样说过。

去卑:他对于汉朝是不心服的!这一次送回蔡文姬夫人在他实在是万分勉强,他认为是把他的家庭破坏了。我们真怕他会闹出什么乱子呢!

曹操:可他和董都尉很要好,不是吗?

去卑:是的,那倒是件稀奇的事。起初倒也并不那么好,在我们临走的那一天,他请董都尉去和蔡文姬见面,不到几刻工夫,不知道怎的,他们竟成为“生死之交”,相互以刀剑相赠了。

曹操:唔,董都尉在途中对于你们的态度还好吗?

去卑:人倒是满和气的,就只是文姬夫人沿途总是在夜里弹琴唱歌,董都尉有时在深更半夜里陪着她,弄得我们好些人都睡不好觉。

此对待者由左翼隅上场,向曹操跪禀。

侍者:禀报丞相,蔡文姬夫人来了,恳求拜见丞相。

曹操:(迟疑)她来了?请夫人接见她吧。

曹丕:(插话)父亲,好不就请文姬夫人到这儿来,当着周司马的面,把她和董祀的情形再弄清楚一下?

曹操:(略加思索后)也好。(向待者)你去请她进来。

侍者下。

去卑:(向曹操行礼)耽误丞相的时间太久,我告辞了。

曹操:好,我们以后还会见面的,希望你多住几天。(向曹丕)子桓〔3〕,你陪送右贤王出园。你关照他们,要以藩王礼接待右贤王,不得怠慢。

曹丕:是。(领右贤王下场。不一会,复入场,归还原位。)

曹操:(向周近)周司马,你可以多留一会。把这闷葫芦打开,也可以使文姬心服,使董祀死而无憾。

周近:(鞠躬)这是小官的万幸。

侍琴和侍书扶文姬入场,立在阶下。文姬披发跣足〔4〕,憔悴不堪,曹操见之,不胜诧异。

文姬立阶下向曹操敬礼。

文姬:蔡文姬拜见丞相,我感谢丞相把我赎回来了。可我今天来,是来向丞相请罪的。我是有罪之人,不敢整饬仪容,特来请求处分。

曹操:我不曾说你有罪呵,文姬?

文姬:丞相,我听说你已经饬令屯田都尉董祀在华阴服罪自裁〔5〕,罪名是“暗通关节,行为不端”,而且和我有关。既是董祀之罪当死,那么文姬之罪也就不容宽恕。因此,我不召而来,请求处分。但请丞相把罪情明白宣布,文姬不辞一死,死了也会感恩怀德的。

曹操:(考虑了一下)好,把事情说清楚也有好处的。我先说明董祀的“行为不端”。我听说董祀在归途中,对于夫人缺乏尊重,不能以礼自守。他同夫人每每深夜相会,弹琴唱歌,致使同行的人不能安眠。这是真的吗?

文姬:丞相,在这之外,还有什么其他不端的行为?

曹操:这已经足以构成死罪了,你请先说,这总不是冤枉他吧?

文姬:丞相,如果没有其他的罪行,那“行为不端”的罪名实在是冤枉呵!

曹操:怎么?你如果能够解释,就请你解释吧。

文姬:(一面陈述,一面作适当的行动)沿途我在夜里爱弹琴唱歌,这是我的不是。我这次回来留下了我的一双幼儿幼女,这悲哀总使我不能忘怀。我在到长安以前,日日夜夜都是沉沦在悲哀里面。我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夜里就只好弹琴唱歌,以排解自己的悲哀。我弹的不是靡靡之音,我唱的也不是桑间濮上〔6〕之辞,我所弹的唱的就是我自己做的《胡笳十八拍》,是诉述自己的悲哀。这歌辞,我听说董都尉已经抄呈丞相,丞相可以复按〔7〕。

曹操:是的,你的《胡笳十八拍》,我已经拜读了。

文姬:就因为我沉沦于自己的悲哀,董都尉倒经常对我劝告。我不否认,他对我有深切的关怀;丞相知道,我们是亲戚,从幼小时就是一道长大。我们是同学同乡,如姐如弟。但我们是相互尊重的,并不曾“不能以礼自守”我们在深夜相会就只有过一次。

曹操:是那样的吗?

文姬:那是到了长安,在我父亲的墓上。我夜不能寝,趁着深更夜静,大家都已经睡熟,我独自一人到父亲墓上哭诉。一时晕绝,被侍书、侍琴救醒过来。我因为在天幕里感觉气闷,便留在墓亭上弹琴,也唱出了一两拍《胡笳诗》。现在想起来,我实在太不应该。我以为夜静更深,别人都熟睡了,不会惊醒。这都是由于我只沉沦于自己的悲哀,没有余暇顾及别人。我真是万分有罪。然而在深夜里弹唱毕竟扰了别人的安眠。董都尉那时也被我扰醒,他走到墓亭下徘徊,最后给予我以深切的劝告。他的话太感动人了,使我深铭五内〔8〕。他责备我太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他教我,应该效法曹丞相,“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像我这样的沉溺在儿女私情里面,毁灭自己,实在辜负了曹丞相对我的期待。他的话太感动人了,可惜我不能够照样说出。董都尉说的那番话,侍书、侍琴都是在场倾听的,我可以质诸天地鬼神,我没有丝毫的粉饰。

曹操:(有些憬悟)原来是那样的!侍书,侍琴,你们是在场吗?

侍书:是的。

侍琴:自从文姬夫人离开匈奴龙城,我们是朝夕共处的。

曹操:那你们就是很好的证人了。董都尉的话,你们都记得?

侍琴:和文姬夫人所说的差不离。

侍书:只有遗漏,没有增添。我记得,董都尉说过,如今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已和十二年前完全改变面貌了。这是天大的喜事,他怪文姬夫人为什么不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

曹操:董祀的话是有道理的。文姬夫人,你还有什么话说?

文姬:自从董都尉劝告了我,我的心胸开朗了。我曾经向他发誓:我要控制我自己,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自从离开长安以来,我就不曾在夜里弹琴唱歌了。我觉也能睡,饭也能吃了。我完全变成了一个新人。但是,我万没有想到,毕竟由于我而致董都尉陷于死罪!这是使我万分不安的。

曹操:(受感动,感到自己有些轻率,误信了门面之辞,意态转和缓)文姬夫人,这一层,看来是把董祀冤枉了。但我听说左贤王是有野心的人,他想恢复冒领(墨毒)单于的雄图,自名“冒顿”,他也轻视本朝。这些可是事实吗?

文姬:(点头)是事实,全是事实。

曹操:他不肯放你回来,更不肯放你的儿女回来,作了种种的刁难,对于我派遣去的使臣也加以监伺,这些可也是事实吗?

文姬:(点头)是事实,全是事实。

曹操:那就好了。人各爱其妻子、儿女,这在左贤王,我倒认为是不足奇怪的。但奇怪的是屯田都尉董祀啦。听说在你临走的一天,他被左贤王引去和你见面。他们两人便立地成为了“生死之交”。左贤王赠刀于董祀,董祀把我给他的玉具剑和朝廷的命服也都赠给了左贤王。这样的奇迹又该怎样解释呢?

文姬:这些是不就是构成“暗通关节”的罪状的原因?

曹操:是呵,恐怕只好作这样解释吧?

文姬:丞相,如果只是这样,那又是冤枉了好人了!

曹操:怎么说?文姬!你不好一味袒护。

文姬:我决不袒护谁,丞相,请允许我慢慢地说吧。(停一会)左贤王是一位倔强的人,我和他做夫妻十二年都没有能够改变他的性格,我很惭愧。但他是一位直心直肠的人,我也能够体谅他。他是不肯放我回来的,但他终于让我回来了。他要我回来遵照丞相的意愿,帮助撰修《续汉书》。他说这比我留在匈奴更有意义。左贤王的改变,这倒要感谢董都尉的一番开诚布公的谈话啦。(略停,调整思索。)

曹操:文姬夫人,我们迎接你回家的用意,正是你所说的那样,大家都期待着你能够回来,帮助撰修《续汉书》。你知道,这是你父亲伯喈〔9〕先生的遗业呵。就和前朝的班昭继承了他父亲班彪的遗业,帮助了她的哥哥班固撰修了《前汉书》一样,你也应该继承你父亲的遗业,帮助撰修《续汉书》。这件事,我们改天再从长商议。现在我看你是太疲劳了,你请休息一下吧。(向侍书与侍琴)你们把文姬夫人引下去替她穿戴好了,再服侍上来。

文姬:感谢丞相的关切。

侍书与侍琴扶文姬下。

曹操离座步下馆阶,曹丕与周近随下。

曹操在园中徘徊,有所思索。

曹操:(止步,向周近)周司马,看来事情是有些错综啦。

周近:(惶恐地)我可终不能了解,董都尉和左贤王何以会立地成为了“生死之交”。要说是奇迹,实在也是一个奇迹。

曹操:(向曹丕)我现在感觉着我们有点轻率了。昨天晚上我们如果把侍琴和侍书调来查问一下,不是也可以弄清些眉目吗?

曹丕:是呵,我在今天清早才想到。我曾经调侍琴来询问过一下,但因时间仓卒,我没有问个仔细。我也认为,她们或许不知道。

曹操:古人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看来是一点也不错的。我们这回可算得到了一次教训了!

侍琴与侍书扶文姬登场,衣履整饬。发已成髻著冠。文姬向曹操、曹丕、周近等分别敬礼。

曹操:文姬,请你坐下讲吧。(指示一株大树下的天然石)你已经站了好半天啦。

侍琴与侍书扶文姬坐于石上。

文姬:谢谢丞相的关切。请让我继续讲下去吧。我得承认,在我临走的一天,到底是走还是不走,我都还没有决定的。让左贤王引董都尉来和我见面,的确是出于我的请求。我最初也不知道他就是陈留〔10〕董祀,我只听说是“金师都尉”啦,见了面,我才知道是他。(向周近)周司马,你是不是向左贤王说过:如果不让我回

来,曹丞相的大兵一到就要把匈奴荡平?

周近:(有些不安,勉强地)是,我是曾经说过。

文姬:你这话,很刺伤了左贤王,也几乎使我改变了回来的念头。左贤王误认为你们都是带兵的人。你们一位是都尉,一位是司马啦。他认为你们一定有大兵随后。在我也认为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师出无名,我也宁肯死在匈奴。因此,我让左贤王把董都尉请来。由我当面问他。我是叫左贤王潜伏着偷听,让我单独和董都尉见面,诱导他说出实话。董都尉是带着侍书和侍琴一同来的。我要感谢丞相,给了我一具焦尾琴和几套衣冠,还派遣贴亲的人侍书和侍琴来陪伴。那时董都尉对我所说的一番话,侍书和侍琴也是在场的。

曹操:(向侍琴和侍书)你们都听到吗?那好,文姬夫人,请你休息一下,你让侍琴讲吧!侍琴,你讲!董都尉到底说了些什么?

侍琴:董都尉人很诚恳,他首先交了丞相带去的礼品,接着他便宣扬了丞相的功德,宣扬了丞相的文治武功。他说,他自己只是屯田都厨,周司马也只是屯田司马,并没有大兵随后。他说,丞相是爱兵如子。视民如伤的。丞相用兵作战是为了平定中原,消弭外患。他说,丞相善用兵,但决不轻易用兵。正因为这样。才成为“王者之师,天下无敌”。他也体谅了左贤王,说他不肯放走儿女是人情之常。他要文姬夫人体贴丞相的大德,丞相所期待的是四海一家。他劝文姬夫人以国事为重,把天下人的儿女作为自己的儿女。他所说的还多,可惜我记不全了。

曹操:(向文姬)文姬夫人,侍答说的没有错吗?

文姬:她说得很扼要。我要坦白地承认呵,董都尉的话感动了我,但更有力的是感动了在旁偷听着的左贤王。左贤王突然露面,向董都尉行了大礼。十分感动地把自己的佩刀献给董都尉,还对董都尉发誓:“从今以后决心与汉朝和好!”

曹操:(深受感动)看来左贤王倒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啦。侍琴,侍书,这话你们也确是听到的?

侍书,侍琴:(同时)他确是那样发誓的。

文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董都尉也感激地把自己所佩的玉具剑解赠给左贤王,他也声明这是曹丞相赏赐给他的,在他是比自己的生命还要宝贵的物品。

曹操:(已恍然大悟)呵,是那样的!

文姬:再说到赠送衣服的事吧。那是匈奴人的习惯,对于心爱的朋友,要赠送本民族的服装。左贤王照着这种民族习惯又赠送了董都尉一套匈奴服装,而且让他穿戴上了。董都尉也是出于一时的感激,他就把他身上脱下的衣服冠带也留给左贤王,但却没有想到这是以朝廷的命服轻易赠予外人。实在也要怪我,当时我也没有注意到,没有从旁劝止他。……

在文姬陈述中,在场者表情上须有不同的反应。曹操须表示感动而憬悟,时作考虑之状。周近渐由疑虑而惶恐,以至失望。曹丕则处之以镇静,不动声色。侍书、侍琴应时时相视,表示对文姬的关心、对周近的怀疑,她们已觉悟到事情是出于周近的中伤离间。

曹操:(不等文姬再说下去,便插断她的话头)文姬夫人,这一切我都明白了,谢谢你。你今天来得真好,我是轻信了片面之辞,几乎错杀无辜。(向曹丕)子桓,你取出铅椠〔11〕来,为我记下一道饬令。

曹丕:(取出铅椠)请父亲口授吧。

曹操:“华阴令即转屯田都尉董祀:汝出使南匈奴,宣扬朝廷德惠,迎回蔡琰〔12〕,招徕远人,克奏肤功〔13〕,着晋职为长安典农中郎将。伤愈,即行前往视事。毋怠!建安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

曹丕书毕,晋呈曹操签署。

曹操:(向曹丕)你赶快派人选乘骏马,星夜兼程前往华阴投递,务将前令追回缴消。不得有误。(向周近)周近!你知罪吗?

周近:(叩头)小官万分惶恐,死罪死罪。

曹操:本朝和南匈奴和好,得来不易,险些被葬送在你的手里。

文姬:丞相,周近司马看来也未必出于有心,他是错在片面推测。好在真相已经大白,请丞相从宽发落吧。

曹操:好,我也太不周到。既然文姬讲情,子桓,你把周近带下去,从宽议处。

周近:(再叩头谢恩)感谢丞相的大恩大德!(回头又向文姬敬礼)感谢文姬夫人。

文姬答礼无言,周近随曹丕下。

曹操:(十分和蔼地向文姬)文姬,真是辛苦了。让我亲自引你去见见我的夫人,她是很惦念你的。

文姬:谢谢丞相。还有一件事要禀白丞相。

曹操:什么事?

文姬:侍琴和侍书服待我将近两个月,我感谢她们,我也感谢丞相。现在我的生活自己可以照管了,请丞相允许她们立即回丞相府服务。

曹操:啊,这是小事情。你也不能没有人照拂啦,我看就把侍琴留在你身边,让侍书回来好了。我们进后堂去吧,慢慢商量,慢慢商量。

曹操先行,二婢扶蔡文姬随下。

—一幕徐闭

【注释〕

〔1〕选自一九七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沫若剧作选》,剧本作于一九五九年五月。

〔2〕冒顿(墨毒)单于:汉初匈奴领袖,曾打败汉高祖刘邦,并侮谩吕后。单于,匈奴最高领袖的称号。

〔3〕子桓:曹丕字子桓。

〔4〕跣:赤脚。

〔5〕自裁:自刎。裁,刎颈。

〔6〕桑间濮上:桑间在濮水之上,古卫国地。旧时文人多用指男女幽会之地。

〔7〕复按:进一步审察。

〔8〕五内:五脏。

〔9〕伯喈:汉末大作家。

〔10〕陈留:今河南陈留县。

〔11〕铅椠:古代用铅条和木片作为文书。

〔12〕蔡琰:蔡文姬名。

〔13〕可奏肤功:很快地见效。

三、历史故事的小剧本(要女的也可以演出的)

《蔡文姬》

主要人物:

蔡文姬——名琰,初归汉时估计年三十一岁。

左中郎将蔡邕之女,没入南匈奴十二年,为左贤王妃。

建安十三年由曹操遣使赎回。

胡儿——初出场时估计年八岁,蔡文姬之子.

胡女——年半岁,尚在襁褓中,文姬呼之为昭姬。

时年九岁。

赵四娘——文姬之姨母。

此人出于假托。

左贤王——假定年四十岁左右。

剧中把他作为匈奴的民族主义者,故以汉初最杰出的匈奴单于冒顿之名名之。

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假定年五十岁左右。

右贤王去卑——假定年三十岁以往,此人乃亲汉派,为曹操所信任。

匈奴统治者地位以单于、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等为次,故右贤王位在第四。

董祀——曾为屯田都尉,与文姬同为陈留人,文姬归汉后重嫁于他。

为处理方便,剧中以此人为曹操派赴匈奴的正使,后升任长安典农中郎将。

初使匈奴时假定年三十一岁,与文姬同年,但月份较少,并假定他曾师事蔡邕,是蔡文姬的表弟,其母为赵三娘。

周近——假定年四十岁左右。

史有此人。

曹操——赎回蔡文姬时年五十四岁,其年为建安十三年。

当年七月始为丞相,但剧中为方便计已称之为丞相。

建安二十一年,晋封魏王。

卞氏——小曹操四岁,为曹丕、曹彰、曹植之生母。

本出娼家,史称其节俭勤谨,宽厚待人,菜食粟饭,不用鱼肉。

曹操甚爱之,称其“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曹丕——建安十三年时年二十二岁,其时官职不明。

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剧中为方便起见,初出场即称为五官中郎将。

时间与地点: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至二十一年(公元208-216年)

【第一幕】

[南匈奴,左贤王的穹庐、仲春的早晨。

[穹庐设在舞台一侧,门外张彩棚,下敷地毯,设各种必要用具。

[四周有障屏竖立,间隔成一区域,当隅处每有缺口,与外通。

背景可适当布置胡中景物。

时闻马嘶声。

[蔡文姬,胡装,其装束如***尔族。

独自一人在彩棚下徘徊,形容憔悴。

一时又高兴,一时又有愁思不决之状。

忽然又站立着,凝视着远方,似在酝酿诗意。

事实上她已三天三夜不睡觉。

在失眠中她的《胡笳十八拍》已经做到第十二拍了。

[侍女四人,一人抱胡女,一人抱琴。

其他二人捧盘。

后台合唱(音乐伴奏)(《胡笳诗》中的“兮”字古本读呵音,故一律改为呵字):“东风应律呵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呵布阳和。

羌胡蹈舞呵共讴歌,两国交欢呵罢兵戈。

忽逢汉使呵称近诏,遣千金呵赎妾身。

喜得生还呵逢圣君,嗟别二子呵会无因。

十有二拍呵哀乐均,去住两情呵难具陈。”

蔡文姬:怎么办呢?到底是回去,还是不回去?

[胡儿伊屠知牙师,佩弓,腰悬箭束,自穹庐对侧跑出。

胡儿:妈!(向文姬跑去)

蔡文姬:(停步)呵,伊屠知牙师,你一早到什么地方去来?

胡儿:我去打兔子来,我听见好些人在说,妈,你就要回汉朝去了,是真的吗?

[蔡文姬迟疑,叹气,掩泪……

胡儿:(拥抱其母)妈,你在哭吗?你为什么要哭呢?回汉朝去不是好事吗?你不是经常说,要带我们回去吗?我是很高兴的啦!

蔡文姬:(索性哭出声来了)伊屠知牙师!我的儿!(抚抱胡儿,泣不成声。

有一会,才哽咽着说)娘这几天一直没有告诉你。

汉朝的曹丞相派遣了专使来,要把娘接回去,送来了很多的黄金玉器、锦缎绫罗。

单于呼厨泉大人已经答应了。

我已经考虑了三天,今天已经是第四天了,娘就要做最后的决定啦。

胡儿:妈,你还没有决定吗?你决定了吧,带我们一道回去,把爹爹,把四姨婆也一道带回去!

蔡文姬:娘是很想回去的。

我告诉过你“狐死首丘”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

你外公、外婆的坟墓在长安,娘只是十二年前,在来匈奴的途中去扫过一次。

娘也很想回去扫墓。

特别是你外公有不少的著作,经过战乱遗失了,回去我想总也可以收集得一些。

娘十二年来都这样想,可是总得不到回去的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娘当然是喜出望外的!

胡儿:那么,你为什么不赶快做出决定,把我们一道带回去呢?我多么想去看看万里长城,看看黄河,看看长江,看看东岳泰山呵!

蔡文姬:(悲抑)儿呀,你不知道。

娘为这事已经三天三夜没有睡觉了。

胡儿:哦,难怪你这两天瘦了,我看你饭也不想吃。

妈,你是生了病吗,妈?

蔡文姬:(摇头)我呵,我比生病还要难过。

(徐缓地)能够回去,我是很高兴的。

十二年来,我认为无望的希望竟公然达到了。

但是,儿呵,娘要回去,……(欲言又止,终于决绝地说出)却又不得不丢掉你们!

胡儿:(惊愕)怎么?妈,你说什么?

蔡文姬:(悲痛)娘要回去,就不能不留你们在这儿,留下你和你的妹妹。

胡儿:那怎么行呢?妈,难道你不要我们了吗?

蔡文姬:不,不是!是你父亲不放你们走,他甚至于不想让我走。

胡儿:那怎么行呢?我要和爹爹闹。

蔡文姬:我已经和你爹爹谈了三天了。

我说,儿女让我带回去,没有母亲

的儿女是很可怜的。

他说,不行,你是***,我可以让步,让你走;儿女是匈奴人,我不能让步你不能带走。

胡儿:(愤愤然,又含着眼泪地)爹爹这样不讲道理吗?匈奴人和***不是一家人?

蔡文姬:儿呵,你还小。

你爹爹是爱你们的,他不放你们走,你也不能怪他。

胡儿:哼!我是妈妈的儿,那我要跟着妈妈!我要跟着妈妈!……

[赵四娘抱着胡女由穹庐中走出。

胡儿:(回头向赵四娘纠缠)四姨婆,你知道吗?妈妈要回汉朝去了,爹爹不让我们一道去!

赵四娘:你也知道了吗?你妈和我这几天正为这件事伤心啦。

胡儿:四姨婆是不是也要回去呢?

赵四娘:我吗,我是想回去的。

伊屠知牙师呀,你长大了就会知道。

一个人谁也要思念自己的故土。

……但是,我已经想了三天,昨天晚上我同你妈妈讲明白了,我要留下来。

我留下来照顾你们兄妹俩,让你们的妈妈好安心地回去。

[胡儿放声大哭,叫嚷着要跟妈妈一道回去。

文姬、赵四娘也眼泪涔涔。

蔡文姬:四姨娘,我,我,我不想回去了。

我们一道都留在这儿。

赵四娘:(苦笑)那,那,那你就太溺爱了!文姬!你应该安心回去。

你的儿女,由我在这儿抚养,我保管把他们抚养成人,并且要教他们学好。

有我在这儿,你安心,就和你自己在这儿是一样。

胡儿:我要跟着妈回去,四姨婆你也一同回去!(啰唣)

赵四娘:这是没办法的,你爹爹左贤王执意不肯让你们走。

他甚至于还这样说,如果要把你们带走,连你妈妈他也要让她活不下去!

胡儿:什么,他要杀妈妈?

赵四娘:他是那样说的。

他说,你妈妈是***,一定要走,他没有办法;你们是匈奴人,断然不能带走。

如果把你们带走,那他就要把你们统统杀掉!

胡儿:(愤恨)什么,他要把我们统统杀掉!哼!我要去和他闹!(作势欲下)

蔡文姬:(一手挽住他)伊屠知牙师,你不能那样,你怎能和你爹爹闹呢?他不肯放你们走,也是由于爱你们。

……他虽然那样说,但他对我们是好心好意的。

胡儿:那么,他为什么不让我们回去呢?

蔡文姬:你还小,你还不懂,你爹也上年纪了。

他说过,如果让你们也走,他会活不下去。

胡儿:我们劝他一道走嘛!

蔡文姬:(不禁苦笑)不行的,那是办不到的事呀!

赵四娘:(插话)伊屠知牙师,你要知道,就跟你妈妈想回汉朝一样,你爹爹是不想离开匈奴。

这是一样的道理。

胡儿:四姨婆,那你为什么不回去?

赵四娘:我不是说过了吗?我是爱你们,也是爱你们的妈妈。

我要让你们妈妈把我爱故乡的情感承担回去,我要让我自己把你们妈妈爱儿女的情感承担下来。

我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年纪已经老了,我如果能够把你们抚养成人,在我就心满意足了。

蔡文姬:四姨娘,二十年来我们形影不相离,你比我亲生的母亲还要疼我,我怎么能够再把做母亲的责任加在你的身上?唉!我回去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赵四娘:(含谴责意)你总爱那样说!以你的才华,能做的事情多着呢!你难道还不相信我吗?呵,我告诉你,我虽然已经六十岁,但我至少还想再活十五年,我一定要把你的儿女抚养成人,由他们的一代,来代替他们父亲的一代,一定要看到匈奴和汉朝真正成为一家。

[左贤王带胡兵四人匆匆上。

左贤王:(愤愤然)你们在胡闹些什么?胆大包天!什么叫匈奴和汉朝成为一家?哼!

赵四娘:哎,你们这一家人不就是这样的吗?

左贤王:哼!你说得好听!你难道没有看见吗?我这一家人看看就要四分五裂了。

(回向文姬)文姬,孩子们的妈!今天是第四天了。

呼厨泉单于正在给汉朝来的人饯行,今天就动身!

蔡文姬:什么?今天就走吗?

左贤王:是呵,汉朝来的人说,他们受了曹丞相的命令,要在五月以前赶回。

在路上还要走两个来月呢。

蔡文姬:汉朝派来的人到底姓什名谁,我问过你好几次,你都没有弄明白。

左贤王:他们的姓名谁弄得清呵,简单得太不成话!我只记得一个是什么“东师”都尉(董祀),一个是什么“将军”司马(周近)。

这些官名我知道,看来他们都是带兵官。

那位“东师”都尉倒还和气,那位“将军”司马,却是盛气凌人,全不把人看在眼里,他刚才还私下对我说:“你要不把蔡文姬送回汉朝,曹丞相的大兵一到,立即把你们匈奴荡平!”他这气焰我可受不了。

我想,他们一定还有大兵在后,这是他们先来试探我们的。

我不是对你说过,这是他们惯用的手法?这就叫做“先礼后兵”。

如果我不答应你回去,那就会大兵压境,我们南匈奴,就要弄得和北匈奴、和三郡乌桓一样了!孩子们的妈,我是不想让你走的,你叫我怎么办呢?呵,我恨不得把自己剖成两半!

蔡文姬:请你不要那么想吧!我告诉你,我也是不愿意离开你。

我把儿女丢下,你叫我怎么能够忍心呢?如果你能让我带走一个,……

扩展资料:

蔡文姬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给河东卫仲道,卫仲道早亡,二人又没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

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

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常与蔡琰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

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金璧从匈奴那里将蔡琰赎回来,并将蔡琰嫁给董祀。

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

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

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

蔡琰回家后,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

此后再无蔡琰相关记载,卒年不详。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