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红色历史故事,漳浦县红色历史故事简介 2024-12-27 01:54:04 0 0 陈氏忠烈的故事? 陈文龙(1232-1277)原名子龙,字君贲、德刚,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宋咸淳五年(1269)戊辰科状元,宋度宗赐名文龙。 孛尔兹斤忽心烈被拥立为蒙古大汗后蒙军加紧攻宋,从(1267年)蒙军主帅阿术开始进攻襄阳直至(1273年)襄阳失守后,陈文龙上书痛责贾似道用人不当,并请罢黄五石、范文虎、赵潜等人。贾似道大怒,将陈文龙贬官抚州,又指使台臣季可上书弹劾陈文龙。但不久,范文虎投降蒙军,贾似道率兵13万开抵芜湖,结果兵败鲁港,赵潜却最先逃跑,导致其余守将弃城而逃。贾似道后悔未听陈文龙所言,再次起用陈文龙为左司谏,迁侍御史,再迁为参知政事。由于朝内议和,陈文龙乞请回乡养老,获准。(1276年),益王继位福州,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上任后就平定了漳浦、兴化叛乱。(1277年)蒙军占领广州后,泉州、福州守将纷纷投降。 陈文龙倾尽家财募兵,打出“生为宋臣,死为宋鬼”旗帜,坚守兴化城,初战退敌于囊山。蒙寇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严辞拒绝、焚书斩杀。后因部将林华、陈渊叛变,通判曹澄孙开城迎降,文龙寡不敌众自刎不遂,力尽被擒,家人亦被俘。他被押至福州蒙将董文炳军中,董文柄令左右百般凌挫妄图招降,陈文龙严辞痛斥,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 陈文龙被俘后即押往杭州,在离开莆田时他开始绝食,途中经福州,他赋诗明志:‘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缧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 陈文龙最后在杭州拜谒岳飞庙时,在庙内吞香灰自尽,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尊称为陈忠肃,与岳忠肃(岳飞)、于忠肃(于谦)合称“西湖三忠肃”。 海峡两岸民间信仰尊崇陈文龙为“水部尚书”、“镇海王”,尊称“尚书公”、“公爷”,与妈祖并称“双海神”。福州、马祖、台湾等地建有30多座以陈文龙为主神的尚书庙。 而陈文龙病重的母亲被蒙军监禁在福州的一座尼庵里,在闻知文龙殉国后说道:“与吾儿同死,有何恨哉?”亦拒药绝食身亡,令人叹服。 陈文龙之女陈淑祯嫁晋江东石鳌头村许汉清为妻,亦随夫举家率众联合闽西畲族、漳浦、政和等地义军抗蒙,许汉清牺牲后,许夫人率义军转战闽粤一带,屡屡重创蒙军,威名赫赫,史称“许夫人”。《中国历史大辞典》、《福建名人辞典》、《福建女名人》等书以及多种地方戏剧都对其备加褒奖。两岸民间信仰尊奉陈淑祯为“东宫许夫人”,当地尊称“许夫人妈”,有许夫人墓、许夫人宫等古迹文物,并建有许夫人纪念馆。 陈文龙的侄儿(从子)陈瓒,发起家丁及义民五百人,响应宋将张世杰抗蒙兵,歼杀叛将林华,收复兴化(莆田),后兵败不幸被俘,宁死不屈而被杀,卒谥“忠武”。 陈文龙的族侄孙陈吊眼(1250—1282)于南宋景炎元年(1276)聚众在红竹尖起义,抵抗进攻福建、江西、广东的蒙寇,掩护端宗赵罡南逃。次年蒙兵入闽,文天祥奔走汀州、漳州组织抵抗,吊眼率义师应援,文已由广东梅州往江西。景炎三年,泉州招抚使蒲寿庚献城降蒙,吊眼大怒,率义师联合广东大埔畲洞许夫人和张世杰所部谢洪永等围攻泉州,闽北戴巽子、黄华、廖得胜等也群起响应,占据建宁、政和、邵武等地岩洞,后因蒙兵增援撤围。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崖山之战,宋亡。蒙古至元十七年(1280)吊眼率义军5万攻破漳州,杀蒙招讨使傅全、万户府阙文兴,进占高安寨。蒙古遣大将唆都反扑,吊眼退出漳州,部署桂龙驻龙层祭畲,陈三官驻水篆畲,罗半天、梅龙驻长窖,陈大妇驻客寮,自镇漳浦峰山寨,义军号称10万。次年,吊眼与南剑邱细春称号镇闽开国大王,建元“昌泰”。蒙寇都元帅完者都、副帅高兴,调集拨归塔里赤指挥的4省军队进行强攻,吊眼率义军浴血奋战,终因众寡悬殊于和尚寮千壁岭(俗称“夭壁岭”)战败被俘,后被杀于漳州。 陈文龙之子陈墩,陈文龙牺牲时仅十岁不到,与家人同时被俘。民间传说他被义士救出,长大后领义军抗元蒙,多次攻打蒙军,并射杀蒙军将领。 陈氏一族中投身抗蒙的义士不计其数,期间更有许多人为维护华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可谓是爱国为民、抗暴不屈的满门忠烈。 漳浦哪里有好玩的地方? 1. 漳浦神仙洞:神仙洞被誉为福建最大的天然溶洞,内部景观奇特,有水帘洞、仙女洞、龙宫等景点。 2. 漳浦海岸线:漳浦拥有丰富的海岸线,沿海有许多海滩、礁石、海蚀洞等自然景观,如南海风景区、东山岛、玉屏山、龙海海滩等。 3. 漳浦革命纪念馆:馆内展示了漳浦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抗日战争、土地革命等。 4. 漳浦古城:漳浦古城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游客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建筑、文化和风俗。 5. 漳浦红色旅游区:漳浦是红色旅游区,有许多历史遗迹和纪念馆,如红军小学、红色会议厅、鲁迅讲堂等。 6. 漳浦地质公园:漳浦地质公园是国家级地质公园,有许多地质奇观和自然景观,如石门峡、骆马湖、勇士岩等。 7. 漳浦温泉:漳浦温泉水质清澈,含有多种矿物质,被誉为“福建天然矿泉水”。 龙海城内城门历史? 万宝山贝丘遗址:万宝山遗址 [龙海市榜山镇新石器时代、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250平方米,断面上有贝壳堆积及少量的石器,陶器残件。采集有石锛、石斧、石凿、石戈和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等。陶片纹饰有方格纹、绳纹、曲折纹、叶脉纹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汉遗物有乳丁纹板瓦等。 枕头山古遗址: 枕头山遗址 [龙海市九湖镇青铜时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采集有石戈、锛石、石凿、石斧、石铲、石矛、石镞,网坠和夹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纹饰有竖篮纹、斜方格纹、绳纹、乳钉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领罐、浅盘、盆等。 月港遗址: 月港遗址 [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 明代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原为龙溪县八都、九都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设置海澄县。因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偃月,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贸易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现尚存码头七处。 白云岩: 位于龙海颜厝洪坂村东南的白云山北面,系唐虔诚禅师卓锡处。这里依山递高存有三座古建筑:前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为纪念朱熹而建,平面方形,四石柱,柱刻“百草亭中留胜景”、“白云岩上隔尘缘”、“解经明道踪犹在”、“过化尊神泽未湮”等字,亭内立一石碣,上镌“紫阳夫子解经处”。亭曾圮,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但仍保留四石柱。朱熹,号晦庵,别称紫阳,知漳州时曾在此讲诚意章。今尚存朱熹题书的“与造物游”匾及门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亭之后有朱熹祠,供朱熹,正匾书“古道照人”四楷字,祠内有清道光三年(1823年)“白云山紫阳书院建置祭田记”、“重修白云山紫阳书院”石碑。祠后有大雄宝殿,殿门额上有黄道周手书“白云深处”隶书木匾。白云岩上有八景:卓锡飞泉、何有石、百草亭、朱熹洗砚池、松关鸟语、棠荫漏月、晚浦归帆、意果园。白云山涧生存着奇异的红壳虾、无尾螺、白颈蛙。 浒茂东门城堡: 浒茂东门城堡遗址 [龙海市紫泥镇城内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城周长1272米,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墙块石垒砌,现存东门城墙一段,长49米,残高5米,厚1.7-2.2米,城门宽2.2米,残高2.65米。 镇海卫古城遗址: 镇海卫城遗址 [龙海市隆教畲族乡镇海村 明代 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始建,明清各代均重修。城依山面海,周长2881米,城墙用河卵石和条石混合垒砌,有女墙,开垛口720个。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拱形,用条石叠砌,南门、北门宽2.45米-2.6米,东门、西门宽1.7-1.8米。南门有有“瓮城”。东门下有宽1米,深0.8米的排水道。现地面保存四个城门及其城墙各一段。城墙残高6.8-7.2米,厚4.2-4.5米。城内保存有明天启二年(1622)始建的石构“福德祠”,城南的“父子承恩”石坊,城北的正统十三年(1448)建城隍庙和嘉靖初年建东岳庙,东门水门右侧的古地洞等古建筑;以及义学碑、昭毅将军碑、梳妆楼、七星井、椰树井、象乳泉等古迹。 郑成功枪城遗址: 位于龙海港尾石坑村西侧临海的山岗上,与鼓浪屿、圭屿鼎足而立。 枪城为郑成功镇守厦门时的重要外围据点。清顺治九年(1652年)建,城墙依山用三合土筑成,总面积2540平方米、东西宽42米、南北长68米、在高1·2米处放置枪眼。 现残存四周围墙,残高1·95米、厚1·2米。 萃贤坊: 萃贤坊 [龙海市海澄镇中山路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系龙溪知县林松,县丞刘宗用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吴元,正德年间(1506-1521)林浩、张浩、陈英,本朝高宽竺等五位本县进士而立。四柱三间仿木构石坊,宽4米,高约7米,四坡顶,正脊微弧,鱼尾吻。正楼柱头用“丁”拱出两跳挑檐承托坊顶。坊上的石雕构件已佚。 海澄文庙: 海澄文庙 [龙海市海澄镇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隆庆元年(1567)郡守唐九德建。明崇祯(1628-1644)、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1662-1795)及1990年重修。庙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依次为泮池、戟门、天井、月台、东西庑、大成殿、名宦祠,崇圣祠、乡贤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梁架,重檐歇山顶,鼓形柱础,斗拱之间有弓梁相连。台基用条石垒砌。月台正面饰青石浮雕盘龙陛石,四周环围白石雕刻,有双龙戏珠、如意牡丹缠枝、古瓶梅菊等图案,雕刻工艺极为精细。 南炮台: 在龙海港尾石坑村东侧的屿仔尾镜台山上,与厦门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扼守海口,有“天南锁钥”之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闽浙总督邓廷祯为配合林则徐禁烟,加强战备而建。光绪十七年(1891年)扩建。1840年8月24日,英舰追逐中国商船,南炮台炮火打退了英舰。1937年9月3日,日舰向我挑衅,南炮台打响了闽南抗日第一炮,日舰“若竹号”中炮沉没。炮台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240米,围墙高6米(滨海处高20米)、厚1·5米,以夯土及条石混合建筑,设女墙、垛口、枪眼,内置兵舍、濠沟、弹药库、练兵场。炮台配德制克虏伯主炮1门、副炮3门。今已在炮台墙内东北侧发现石构炮座2处、副炮1门,墙外发现“播荡烟尘”石匾1块。炮座直径各为12米,座距8米。炮长3米,炮口内径0·20米,外径0·38米,后径0·60米。 浯屿天妃宫: 原名和安宫,俗称妈祖庙,位于龙海港尾浯屿岛西部。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辛丑(1601年)夏重建,清康熙丁丑(1697年)重修,道光五年、十年(1825、1830年)和1943年多次修葺,1981年、1985年又有维修。宫坐东朝西,面积376·28平方米,面阔三间,有四殿。一殿有历代重修碑4方,其中有清康熙丁丑守岛抗倭将领沈有容《重建天妃宫记》和道光五年陈化成《重修浯屿宫碑记》。二殿奉天妃,挂有清圣祖御赐匾额,其上记有施琅平讨台湾、澎湖时妈祖天妃“涌泉济师”、“助战湿袍”的故事,殿前天井两侧壁上饰青龙、白虎。三殿祀手执玉笏天妃,称“镇殿妈”。四殿供三宝佛。宫外两侧各距10米处,有郑成功1661年驻岛时建的水井两口,称“龙虎井”。 福建哪里的地瓜最好吃? 福建漳浦的地瓜最好吃。 漳浦的沙地红蜜薯也称六鳌蜜薯以香、甜、糯、可口诱人著称。 漳浦六鳌蜜薯,表皮呈深棕色或紫黑色了,肉质为黄白色,口感细嫩甘甜。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