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名人事例?
这是诸葛亮对历史的经验的总结,虽说是为了规劝刘禅,但也充分证明了只有排除了感情上亲疏远近的影响,不感情用事,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开明皇帝,他在选贤才上将感情亲疏与贤才的才能完全分开,他在政治上重用了魏征、薛万彻。
魏征是太子建成的亲信,后为唐太宗所用,这是人们熟悉的,也乐于称道的。
薛万彻是李建成属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他得到唐太宗的重用,身经百战,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世民说:“用人只问贤否,何论亲疏远近。”
设想,如果李世民只在亲近的原秦王府中选才,不重用魏征、薛万彻等人,怎么能带来大唐的兴盛?
李世民这种任人唯贤,举不挟私的品质和胸怀,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通过唐太宗举贤治国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识之间不应该有任何关系,不能让个人的感情影响我们对事物作出正确认识。
安邦治国的大事是如此,个人处世不也是如此吗
在历史上有没有一个名人,他有缺点但能正视缺点,发现自己的长处,最后获得成功?
恩,应该有相当多吧。比如:司马懿在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时,知道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计谋不如诸葛亮高明,但他了解诸葛亮的弱点,兵粮难以补充,所以长久不战,最后,终于使得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星落五丈原
历史对孙中山的认识和评价?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历史认识和启示的区别?
历史认识与启示的区别,最主要是历史认识是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态度与判断。而启示主要是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从中吸取教训,并结合现实生活,对我们的帮助和指导。
可以说后者更深,影响更远,更能够与现实结合,所以我们不只有认识,更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如何从民法的历史发展认识民法?
1、中国古代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2、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法法典化极不发达,与罗马法及后来的大陆法系相比,相去甚远;
3、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