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三年不鸣的典故?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的记载是这则成语最早的典源。
楚庄王的故事有那些?
一鸣惊人
楚庄王早年继位后,三年都不理朝政,只打猎喝酒什么的。而且在宫门口还立了一个牌子“进谏者,杀毋赦”,但是楚国的爱国之士伍举明白,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所以就想了一个计策。那就是见到了楚庄王后给楚庄王出了一个谜语。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这鸟又是什么鸟?楚庄王是聪明人,回答到:这鸟不简单,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之后就是楚庄王大刀阔斧的改革了,效果显著。这个就是一鸣惊人的来历。
楚庄王的三个典故?
三个典故如下:
1.问鼎中原
自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先后伐庸、麋、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
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
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
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
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
2.因猎求士
出自 汉·刘向《说苑·君道》
3.绝缨大会